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中国社科院周庆生教授莅临我校开展“语言与民族”讲座

发布时间 : 2017-04-05 点击量:

  

  

 

  314日下午,在我校七教水上报告厅,中文学院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庆生教授为广外师生进行“语言与民族”专题讲座。中文学院严修鸿教授主持讲座。中文学院李和民书记出席讲座。

DSC_5935

  周教授在本次讲座的发言主要涉及“语言和民族认同”、“语言和民族主义”、“语言和民族冲突”三大板块的内容。而在讲述相关概念以及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周教授运用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由此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语言与民族之间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

  在讲座的开始,针对“语言和民族认同”这个话题,周教授首先解释了“语言”、“民族”、“族群”等基本概念,又对“民族”、“种族”、“族群”三者进行辨析,再重点阐述了“民族”一词的中英互译的流变,区分了“Nationality”和“Ethnicity”。他指出,将后者翻译成汉语中的“民族”,更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随后,周教授结合中国语言和民族识别,以及韩国潘基文的姓名在西方媒体中的误译,还有中国运动员的姓名在国际体育赛事上的不规范拼写等三个实例,对有关“认同”(identity)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讲解。

DSC_5972

 紧接着,周教授将话题转入到“语言和民族主义”之中。周教授先解释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由此引申到认同、国家认同和语言三者错综复杂的联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周教授指出,民族认同是“本能的、原始的、原生的”,而国家认同则需要通过建构来加强。他强调,在考虑和处理个别的民族问题的同时,也不能从总体上忽视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之后,周教授以苏联解体前后哈萨克斯坦的国语选择这段史实作为例证,具体解释了国家认同中的国语问题。

 周教授发言内容的第三部分,是对“语言和民族冲突”话题展开分析。在这一部分,周教授先结合我国古代的历史以及近年来发生过的社会事件,将“语言问题”和“语言冲突”的概念引入话题。然后,他具体结合了二十世纪中叶时期,巴基斯坦国内发生的语言冲突,以及孟加拉国的诞生这段历史,向我们具体阐释了语言和民族冲突之间的关系。

DSC_6015  

DSC_6017

  在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一方面,周教授提及,在前几年的两会,曾有委员提交将“普通话”改为“国语”的提案。对于这个建议,他与两位到场的老师分别探讨了该方案的利弊所在。另一方面,在场的几位同学结合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热点时事和社会现象,虚心地向周教授提出问题。针对同学们的疑惑,周教授一一地作出了详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