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生活中的一切言语都有歌唱的韵味。可你是否想过,它们也是一幅幅令人着迷的图画。2019年3月20日下午,中文学院举办第五期语言学沙龙学术活动。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陈霏在二教319带来了“重要语音声学特征对正常听力和听损人士言语识别的影响”精彩讲座。本次沙龙由邱春安老师主持,参加人员包括中文学院、语言工程与计算实验室、英文学院部分师生。
在讲座中,陈博士带领大家进入了一个可视的语音世界。从时域包络的起伏到精细结构的疏密,从基频轨迹的跟踪到谐波共振峰的分析,每一张幻灯片,都是一个看得见的语音地图。特别是对声码器模型的介绍,顺着严密的逻辑,陈博士引导大家思考在安静和噪声,正常听力和听损,中文和英语等对比场景下一些重要声学特征的差异。
看似毫不费力的一个语音信号,却要通过不同的子带,去寻找辅音和元音边界的奥秘;简单的一句“他穿了一件灰格子上衣”,却可以通过Normal tone、Flat tone、Randomized tone不同声调的调节来检验语音的可理解性。最后,陈博士还介绍了采用神经影像的方法来评估言语识别的最新研究成果。

陈霏博士在讲解声码器模型
在讨论环节,在场的教师和学生向陈博士踊跃提问,共同讨论了元音、辅音、过渡段对言语感知的贡献,表达了对国内权威、开放语料库的期盼,以及对方言诸多语音特点否能用声码器模型来研究的思考。同时,电子耳和助听器的应用,说明了相关研究对于听损人士的重要意义。
中文学院在学校争创双一流背景下,努力拓展学科研究方向,积极加强跨学科研究。本次讲座即是文科和工科交叉讨论的一次有益尝试。

师生合影
陈霏博士简介:陈霏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主要研究言语识别和助听技术,包含正常人和听障人士的言语识别特征,设计汉语人群语音增强和听觉康复方案等,在JASA、Journal of Phonetics、Ear & Hearing等国际期刊发表了逾70余篇文章,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Psychology 等3份国际学术期刊副主编/编委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