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26日,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第一届中国文化节之经典历史话剧《屈原》在北校区云山会堂成功展演。《屈原》从筹备到正式公演,历时近六个月。近日,记者采访了本剧的导演刘菲、黄晶莹,编剧吴晓丹、冯玉珍,听她们讲述《屈原》背后的故事。
相遇的起点:责任、兴趣
导演刘菲、编剧吴晓丹此次均是“二度出山”,继去年共同成功打造先锋话剧《恋爱的犀牛》之后,今年再度携手,为我们带来了这部历史大剧《屈原》。说起自己的话剧情缘,编导们有说不完的话。在面对历史剧这个新挑战时,编剧吴晓丹说:“因为责任,所以坚持。”问及原因,她肯定地说:“既然当初选择了当编剧,就要把担子挑下去。”对导演刘菲而言,《恋爱的犀牛》为她此次排练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强烈的责任感及对话剧的热情使得她能够在《屈原》这部历史剧中最大限度地尝试。
文化节摊位上的刘菲(左)、吴晓丹
当记者询问话剧编导团队的新成员黄晶莹和冯玉珍时,“兴趣和热情”则是使得她们第一次走进话剧的最大动力。对正在念大二的黄晶莹而言,这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表演工作。“从小就对这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小学、初中、高中都有接触。”但经验丰富的她执导话剧却是第一次,她坦言“学到了很多”。
生活中活泼开朗的黄晶莹
正是话剧,将这群志同道合的人集结了起来。
挑战:名剧难改
当提及整个展演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时,刘菲和吴晓丹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剧本的修改创作,但这同时也是让她们最满意的地方。郭沫若的《屈原》是著名的历史剧目,面对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话剧,如何使之与当下结合并与观众沟通,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她们没少花心思,一方面通过实践积累舞台经验,另一方面又选择性地借鉴一些剧目演出时的手法。当问到是如何想到贯穿这一角色安排时,导演刘菲及编剧吴晓丹坦言,广东话剧团的《与妻书》和上海草台班的《小社会贰》的表演给了她们不少的灵感。在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之后,最终,舞台上读信人与贯穿人物以现代人的身份,穿越时空与屈原对话,引起观众对屈原在当下社会意义的思考。
正是这份追求创新以及力求做到最好的心,使得她们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剧本。甚至在公演前三天还在对第二封信件的内容进行着最后的修改。虽然编剧吴晓丹说起此事时轻描淡写,但不难想象出当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在整个剧本的构思与具体创作之间编导双方难免会产生一些冲突,特别是在篇幅问题上,编导之间一直持不同的观点。编剧吴晓丹大方直白的说:“在剧本上编剧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言语之中透露出自己对于话剧和剧本本身的特殊情感。导演刘菲也对剧本的修改做了很高的评价。
排练历程:快乐与艰辛
与去年的四处找男演员的困境相比,今年演员招募轻松些,演员多是通过面试进入剧组的。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部分的主演均由大一学生担任。说起他们,导演刘菲特别的满意:“他们都是很好的演员,一直在很努力、很认真地学习,揣摩自己的角色,使得自身进步很快。”此次剧组为了能做出最好的演出效果,在演员招募完毕后便开始了为期六周的表演训练课,训练课主要通过玩游戏让彼此尽快熟悉,在拿捏节奏、纠正发音、培养默契等方面也到达了训练效果。本次《屈原》编排难度大大增加还在于找不到合适的参考视频。从演员的动作到舞台的走位以及演出场景和道具的设计,所有的一切全部需要自己设计。导演刘菲充分运用自己的话剧经验,给予演员适当的指导。据记者了解,她还时常拖着病体坚持排练。她的认真与负责使得为期三个月的排练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有了《屈原》展演的巨大成功。
虽然三个月的艰辛,让剧组许多成员都瘦了一圈。但是,苦中有乐,最让人羡慕的是,《屈原》剧组成员在三个月的相处磨合中,彼此之间成了好朋友。问及相处趣事时,导演刘菲、编剧吴晓丹不约而同说:“10级的小朋友相当给力,很有娱乐精神!”而一圈聊下来,不难发现她们对剧组的每个成员的熟悉程度,不管是表演时的状态还是私下的性格,都“了如指掌”。
彩排舞台下的刘菲
访问尾声:总结与展望
中文话剧已走过五个年头了,在总结本次话剧展演时,大家无一例外地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今年编导的分工很明确,这让工作开展起来更有效率,最终效果也更好。”吴晓丹首先说。刘菲则特别提到了舞台背景的设置,本次展演的舞台背景相比于往年也是有所突破的,效果很好。“要勇于大胆尝试。”她说。值得一提的是,剧组执行宣传的设立,使得今年宣传工作特别的成功。
提起感受和收获,刘菲言简意赅:“累,值!”黄晶莹则提到了自我管理的问题:“在时间管理跟自我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当然,也学到了很多话剧的知识。”对于10级的冯玉珍来说,她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更认识了一群好朋友。
采访接近尾声,谈到想要与观众分享的东西时,导演刘菲希望下一年话剧展演时南校的同学也能够来观看,希望中文话剧能够带给更多同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最后,编导还特别提到要感谢许多剧组前辈及老师的帮助。同时,她们也祝福中文话剧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