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管理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三载同行:割舍不断的话剧情缘——《屈原》剧组专访之陈智衍

发布时间 : 2011-08-28 点击量:


本网讯  随着《屈原》的圆满落幕,中文话剧已成功走过五个春秋。在这五年的时光里,总有那么一些人,一直陪在它的身边,品尝着着它的涩与甜,体会着它的喜悦与忧愁,与它一起成长。更多的是兴趣?亦或是责任?近日,记者采访了《屈原》的艺术总监陈智衍,这个担任过《恋爱的犀牛》编剧、在《蔡文姬》里也有着精彩演绎的笑容极具感染力的大男孩,堪称剧组的“三朝元老”。他与中文话剧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屈原》“背后的男人”

即将面临毕业的陈智衍,谈起《屈原》,他难掩欣慰与自豪:“不管是从剧目本身还是从表演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提及艺术总监这一称谓时,他笑称是大家开玩笑时自封的。“在其位,谋其政。”虽是自封,作为艺术总监的他,从思路的提出、剧本的创作到排练,他都一直参与其中。在在谈到思路的产生及确定时,他坦言,历史剧若只是在表现历史,就会缺乏一种感染力,所以必须要加入现代的、当下的一些思考、一些看法。对他而言,最满意的莫过于编导团队对剧本的大量自我创作:“剧本改动难度很大,但改得很好。”

提及演员,他更是一脸肯定。因为《屈原》并没有任何的影像资料可供参考,所以舞台的布置、走位,演员的动作、语气、神情等等“都要自己考虑”,一切都需要剧组自己慢慢摸索。“演员很努力,很投入”,与其他的编导们一样,陈智衍对演员们的表现十分满意。

 

《屈原》中的寄信人

他的话剧情缘

从演员、编剧再到艺术总监,陈智衍与中文话剧一起走过了整整三个年头。单纯地喜爱着表演的他,似乎并没有太多地考虑过留下的理由,在这段时光中,他已经把话剧“当作自己的事情”,言谈间似乎仍是当年那个充满热情的少年。说起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感受及收获,他坦言,大二时开始接触话剧纯粹是兴趣使然,“表演欲望强”他笑着这样评价自己;而第二年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担任主编时,他体会得最多的便是要“做好自己的事”;而今年,更是“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他说:“今年更多的需要整体考虑……也更多的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辛苦。”但是,这份辛劳却让他甘之如饴,“满足了我的表演欲。”他笑着说。因为是在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所以对他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享受。

 


《蔡文姬》中文韬武略的曹操

从小就对小品、相声等很感兴趣的陈智衍,其实是在大学才真正开始接触表演的,“兴趣和经验都是慢慢积累的,”他说,兴趣和压力是前进的最大动力:“我会硬逼着自己学习。”

 

舞台便是他的天地

他的希冀:关于话剧,关于选择

陪着中文话剧一路走来,在被问及它有何进步时,他提到了两点:一是对剧本、表演的把握越来越好,二是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完整,例如今年的宣传、排练之余的培训等。但他也提到了可以有所改进的地方,如道具的跟进等等。

作为剧组的前辈,陈智衍对中文话剧的未来发展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希望尽早有原创剧目!”他表示,若是再多一些积累,便可向原创发展,我们学院也应该要有原创的作品。虽然有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但他仍希望能出现“自己的作品”。除此之外,他也希望话剧的配套工作能够做得更好,“……像宣传、制作等等。”另外,拥有一个属于中文学院专业的话剧团队也是他的期望之一。而面对下一任的中文剧组,他一脸认真的表示,希望他们能够做出自己的特色,也衷心的希望演员们能够继续走下去,特别是10级的一些演员能够继续参与演出,“剧组是需要持续发展的”。

 

阳光灿烂的大男孩

而作为大四的师兄,他说,大学里选择很多、机会很多,主要看自己怎样去选择,希望大家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把它当做事业去做。而对于他来说,话剧是自己“非常非常喜欢的”,也因此为它投入了很多,这让他的生活变得充实,同时也从话剧里学到了许多东西。“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花了精力去做,就都能够做得不错。”他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