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中国文化系 > 正文 中国文化系

曹胜高

发布时间 : 2022-11-14 点击量:


曹胜高(1973—),男,汉族,河南洛阳人,文学博士。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台湾实践大学客座教授、马来亚大学客座教授。2008年任博士生导师,2011年任博士生合作导师。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吉林省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第三批创新拔尖人才,2014年入选陕西省高校人文英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陕西省特聘专家;2019年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理事;乐府学会常务理事;赋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

联系方式:caoshenggao@sina.com

 

 

一、主持项目

2006-2009,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汉赋与两汉史料比较研究”(06JC75011-44001)。

2008-201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代社会转型、文化整合与文学变革研究”(08CZW011), 结项优秀。

2012-2016,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建构与两汉文学格局的形成”(12YJC751005)。

2012-2015,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12BZW059)。结项优秀。

2013-2016,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乐经与中国文论的建构”(NCET-12-0821)。

2017-202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一般项目“乐经形态研究”(17YJZH005)。

2017-2022,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形成与教育策略研究”(17JZD044)。

2020-,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土地祭祀与早期中国乐歌的生成”(20FZWA010)。

 

四、主要著作

1)专著

《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国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初版,2017年第二版。

《中国文学的代际》,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中国的修养》,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秦汉文学格局之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纵横心法:鬼谷子的权谋与韬略》,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通识中国兵法》,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读懂古典诗词》,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9年版。

《国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文化的格调》,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2)合著

《六韬鬼谷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图说儒家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汉乐府全集》,崇文书局,2018年版。

3)主编教材

《汉赋与汉代文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国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初中国学读本》(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初级国学读本》(1-6),华文出版社,2017年版。

《国学》(1-6),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主编丛书

古代中国研究丛书(已出七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通识中国丛书(已出三种),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

幻想中国丛书(已出五种),陕西人民出版社,2022-

五、主要论文

《鬻子考索》,《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论古典诗歌叙述口吻的模糊性》,《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2年第3期转载)。

《论〈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东汉迁都之争与京都赋的创作》,《国学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赋法流播与汉魏文人诗的兴起》,《中国诗歌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2005年版。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特质》,《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文明的总结与文明史的书写》,《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 1 期转载。 )

《云中君为岁星考》,《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论先秦天人意识的形成及其演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美术观察》2008年第3期论点摘编。)

《论晚唐宵禁制度的松弛及其文化影响》,《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转载)。

《论汉晋间诗缘事说的形成与消解》,《文史哲》,2008年第1期。

《湘君湘夫人的神格与原型》,《国学研究》第二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论宋词的俗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会昌排佛前后僧俗关系的变化与文学之转变》,《济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治道之反思》,《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022日摘编、《新远见》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两汉玄学思潮的积淀》,《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

< 河伯>“以女妻河”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

《性情论之变迁与“诗缘情”的形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中晚唐教坊制度变革与曲子词的兴起》,《中国诗歌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

《角色、脚色离合与戏曲叙述策略的形成》,《戏剧》,2011年第2期。

《师心论与唐音说的理论演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转载。

《文化自觉的前提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陶渊明与东晋玄学之新变》,《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文化家国与元明诗文之演进》,《古代文明》,2012年第1期。

《理感说与中古诗学的突破》,《文史哲》,201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3期转载。

《社会认知与明清小说的理论转关》,《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4期。

《由聘礼仪程论季札观乐的性质》,《黄钟》,2013年第2期。

《义政说的学理建构与学说指向》,《古代文明》,20133期。

《心源论与中国文艺美学的本原建构》,《哲学与文化》(A&HCI),2013年第3期。

《试论< >本的编订与形成》,《国学研究》第3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月版。

《义兵论与秦汉军争的合法性阐释》,《古代文明》,2014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3期摘编。

《两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古代文明》,2015年第3期。

《论汉魏乐府诗的文人化路径》,《乐府学》第十一辑,20156月。

《帝道的学理建构与学说形成》,《哲学动态》,2015年第9期。

《由音声关系论郑声郑音的认知形成》,《民族艺术》,2016年第2期。

《鸿都门学的文化功能与历史误读》,《华中学术》,2016年第3期。

《君子制义与两汉士人的政治际遇》,《古代文明》,2016年第2期。

《“公天下”与两汉士人的国家认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周秦文学认知与“文学”的概念生成》,《深圳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

《想象世界与中国文学空间的早期建构》,《中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5期。《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3期转载。

《天下共治与两汉政论的直言》,《西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 鸱鸮>与“武丁璞周”“实始翦商”史事考》,《文学遗产》,2017年第2期。

《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古代文明》,2017年第2期。

《“学乐辨风”的运行机制与学理阐释》,《深圳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国家建构与秦汉文学格局的初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8.8

《歌哭之辞的形成机制及其理论阐释》,《乐府学》第十六辑,201712月。

《军社之祀与<诗经>军征之诗的生成语境》,《四川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8年第7期转载。

《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的奠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2.6

《社祀用乐与<豳风·七月>的形成机制》,《励耘学刊》,2018年第2期。

《“风土之音”的形成机制与学理阐释》,《民族艺术》,2018年第3期。

《盛乐舞雩与孔子“风乎舞雩”之本义》,《经学研究》,2018年第2期。

《社祀与邦风婚嗣之歌的生成语境》,《乐府学》,2018年第2期。

<豳风>所见“周公之东”史迹考》,《饶宗颐国学院院刊》第五期,2018年。

《阴讼于社与<诗经>婚怨之歌的生成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7期转载;《文学研究文摘》2019年第4期转摘。

《从览物之情说开去》,《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19.2.11。《学习活页》文选2019.2.16转载。

《西汉“文学”职务的设定与文学群体的生成》,《国学研究》第四十一卷,2019.4

<山鬼>“祈雨于山川”考》,《中国文学研究》,2020年第1期。

《去君去国之礼与<诗经>相关歌词的作成》,《广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9期转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2期。

《“<>亡然后<春秋>作”的学理通变》,《古代文明》,2020年第2期。

《诗乐疏离与<蟋蟀>文本阐释的开放性》,《深圳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山川之祀与《诗经》相关乐歌的作成》,《四川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9期。

<天问>“彻彼岐社”与文王事殷史述考》,《人文中国学报》第三十期,2020年版。

《古代会展什么样》,《人民论坛》,2020年第36期。

《乐之九变与九德之歌的生成机制》,《民族艺术》,2021年第1期。

《封土于社与大合祀的祭义》,《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文摘》2021年第2期转载;

《七祀与<大司命><少司命>的祭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古代宵禁的缘由及变通》,《人民论坛》,2021年第7期。

《古人应对焦虑的智慧》,《人民论坛》,2021年第14期。

《屈原“远逝以自疏”的历史语境及其文本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5期。

巫祝传统、历史传统与屈原死国的观念形成》,《广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采诗观风:古代中国的乐政与乐治》,《人民论坛》,2022年第37期。

六、主要获奖

2000年兰州大学世川良一青年教育基金一等奖。

2003年度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

2006年《汉赋与汉代制度》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吉林省社会科学第二次优秀成果奖。

2012年《国学通论》获吉林省优秀教材一等奖。

2013年《图说儒家文化》,获吉林省优秀社科普及作品奖,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作品奖。

2013年《师心论与唐音说的理论演进》,获吉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6年《秦汉文学格局之形成》,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十年坚守:创新高校汉字书写与经典诵读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2017年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施路径的探索实践”,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十年坚守:创新高校汉字书写与经典诵读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君子教育在高中德育中的实践,陕西省第十一届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