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一、学院概况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位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地处风景秀丽的广州白云山北麓,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广州外国语学院的中文教学组。20053月,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成立。与学校一起诞生成长的中文学科,历时五十余载,已成为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学院秉承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坚持培育人文精神,共建美好家园的理念,着力打造华南地区国际化中文人才培养高地,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操,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自觉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国际化创新型中文人才。

学院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建设牵头单位,拥有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比较文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共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语文)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汉语言文学系、汉语国际教育系、中国文化系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学科教学(语文)中心,开办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师范)、汉语言(高级涉外文秘、涉外文化管理)3个本科专业。现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

现有在读本硕学生1176人,含本科生838人,硕士研究生338人。研究生含学硕87人,汉硕学生251人 (中国学生215人,外国留学生36人)。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以全国优秀教师、省级特聘教授、南粤优秀教师、省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校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18人,副高16人,高级职称占66.7%;44人具有博士学位,占86%。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省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4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青年教学十佳2人。

学院实施校内加校外的双导师培养计划,聘请了王蒙、何建明、阿来、毕飞宇、韩少功、李洱、鲍十、李敬泽、陈晓明、勒·克莱齐奥(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薛忆沩(加拿大)、张翎(加拿大)、亦夫(旅日)、朵拉(马来西亚)、白乐桑(法国)、萧萧(台湾)、秀实(香港)等近百位国内外学者、作家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专业海外导师、专业实践导师。

三、学科建设

学院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建设牵头单位,拥有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比较文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共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语文)2个专业硕士点。

学院依托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平台开展学科建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两次获评广东省省级重点学科,拥有现有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国际汉学研究中心、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3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方言研究、中外文学的互训与互证2个校级创新团队。

四、科学研究

近5年,学院教师获得纵向项目共48项,现有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共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国家语委项目15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7项。学院教师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350篇,其中SSCI/CSSCI/EI/A&HCI来源期刊155篇;出版学术著作24部;获各类学术奖励13项,其中省部级政府科研奖5项。

学院先后举办2018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大会暨创意写作高峰论坛、“国际汉学与中国经典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汉学研究口述史工作坊、“2019年广州国际文学周”中韩文学交流研讨会、中国语言学高端论坛暨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2022-2021学术年会、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等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吸引数百位来自海内外的学者、专家、作家、诗人、出版家参与。

五、人才培养

(一)研究生人才培养

1.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所依托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重点学科(2006年)、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2012年),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方向下设比较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化三个研究方向。培养既具有深厚的比较文学理论功底和全球化视野,融通中外学术,又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文艺学

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生。现有西方文论与文学批评研究、中国美学思想研究、中国文艺思想研究、文艺美学、文学阐释学五个研究方向。该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又具有坚实的文艺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古代文学

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开始招生,下设先唐文学、明清文学、国际汉学三个研究方向。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既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学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学术视野,又且有较强学术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201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开始招生。该硕士点现有汉语方言学、应用语言学等二个研究方向。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掌握一门外国语或第二外语熟练地阅读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培养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工作,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201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开始招生。该硕士点现有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创意写作研究四个研究方向。该专业倡导学生参加各类现当代文学学术与实践活动,培养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学术视野,又具有较强学术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文化传播与媒介

文化传播与媒介学科201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原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招生,2019起在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招生。该硕士点现有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新媒体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三个研究方向。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胜任新媒体与文化传播行业、新闻出版单位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 专业学位硕士点

汉语国际教育

2009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开始招生,至今共招收硕士研究生947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毕业生能胜任高等院校、政府部门、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工作。

汉语国际教育中心注重开展学生海外实习,建有14个国外教学实习基地, 参与建设海外孔子学院(课堂)6个,学生100%具有国外实习经历,足迹遍布全球五大洲54个国家。

学科教学(语文)

学科教学(语文)属于我校“教育”学科下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21年设立,2023年开始招生。该专业主要培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国际教育视野的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复合型、职业型专任教师。   

(二)本科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师范)、汉语言(高级涉外文秘、涉外文化管理)3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师范) 专业

创意写作方向旨在培养熟传掌握各种文体写作技巧,拥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创意写作人才,要求学生员有积极的创新精神,突出的写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熟练的新媒体应用能力,可胜任文学创作、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宣传、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创造性核心工作和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文化管理工作。我校是大陆最早开设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专业方向的高校。

师范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师德与深厚教育情怀,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语文教学技能,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胜任语文教学和其他相关教学管理、研究工作,也可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

定位于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范奥专业,注重教育教学能力、中文加外语能力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利用大学丰富的语言优势和国(境)外教学合作与交流资源,通过海内外教学实践平台,培养员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教学能力,能从事国际中文教学和国内语文教学的高素质人才。

汉语言(高级涉外文秘、涉外文化管理)专业

高级涉外文秘方向侧重于秘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强的汉语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水平,能在政府事业单位、中外资企业、外贸管理和其他国际交流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和文秘工作。

涉外文化管理方向侧重于文化项目的策划与实施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熟悉文化管理的理论和技能,了解国内外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趋势,熟悉公司运作与市场规律,能在政府事业单位、中外资企业、外贸管理和其他国际交流部门从事文化策划与管理工作。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

(一)学生发展

学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服务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青年人才为目标,凝练“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创新育人项目。“中国文化节”“凤鸣云山中文话剧”“中国经典文学名著鉴赏大赛”“朗朗新声经典诵读大赛”“文心杯”专业综合技能系列大赛,给中文学子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成为校园文化精品活动。

中文学子在语言保护、地方文化保护、“三下乡”等各类社会实践中创造佳绩,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做出贡献。学院团委获评“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1名学生获评“广东省共青团员”,2名学生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个人,1名学生获评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奖。

孵化学生国家级、省级高层次成果30余项,其中“小鹿萌妈”团队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和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文化保育视野中的“老城市新活力”研究——以广州新河浦为例》项目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获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二届校园文化建设成就奖。“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国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2个学生团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铜奖,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立项。

中文学子的作品在《作家》《小说月报》《中国青年报》等知名刊物发表,2022年中文学院大型原创话剧《宗岱的世界》再次进行公演。 

(二)就业创业

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层次高、就业满意率高。2019年至2022年就业率均位于95%以上,连续四年获校“就业先进单位”称号。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国(境)内外升学、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知名企业等,近年来学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8人参加“西部计划”,20人参加“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2人应征入伍,54人到海外孔子学院任教。

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等。许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国(境)内外升学的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2022届本科毕业生境内升学共有50人,境内升学率为25.13%,全校排名第一,境内外升学人数全校第三。毕业生国(境)外主要升学院校有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爱丁堡大学、香港大学等知名高校;国内主要升学院校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院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坚持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持续推进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建设,以七所孔子学院(课堂)为依托,打造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和研究创新基地,培养自觉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国际化创新型中文人才。

海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学院在21个国家和地区建设海外实习基地14个,学生合作项目32个,积极参与学校7所孔子学院(课堂)建设,致力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持续推进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建设,拓展与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专业交流项目。

学生出国(境)学习、实习

学院自行开设多个语种培训课,设立学生海外交流基金,资助学生出境交流学习。学院派出本硕实习学生近800人次,覆盖54个国家。约40%的应届本科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有海外学习经历。近4年来共派出274名学生赴海外交换实习,174名学生参与线上海外交流实习,共有152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通过教育部中外语合中心项目、校际项目赴英国、俄罗斯、美国等20个国家实习任教。2022年共有20名本科生、67名研究生参与海外交流与实习。现有在外实习学生25人。

粤港澳合作

学院成立阅文粤港澳创意写作基地,发起成立“大湾区创意写作联盟”,与澳门科技大学、城市大学签署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协议,通过香港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夏令营等积极加强粤港澳学生交流,邀请澳门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教授专家开设线上线下讲座,积极参与“湾区校园”项目。

留学生培养

学院近四年积极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招收来自23个国家的88名外国留学生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新增教育部中外语合中心外国翻译硕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