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学术沙龙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 2018-12-11 点击量:

2018年12月6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学术沙龙在中文学院会议室举行。出席学术沙龙的老师有中心主任陈恩维教授以及王毓红教授、王海教授、卢铭君教授等中心研究人员。学术沙龙由林玮生教授主持。

本次学术沙龙共分为两场。

第一场主题为中西交汇,主要为王海教授报告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方译者围绕《澳门新闻纸》的翻译改写原则、卢铭君教授报告20世纪初中国海关中的德籍汉学家、陈恩维教授报告“世界-中国”视野下的郭实猎传记与近代中国传记文体的独立与转型。

首先,王海教授向大家报告了对《澳门新闻纸》的研究情况。《澳门新闻纸》是1839年7月至1840年11月,林则徐的翻译班底从在华英文报刊及《评论季刊》等英文文献中选取有关茶叶和鸦片贸易、战事兵器和“夷情”、中外交流等报道并翻译为中文而成,是当时清廷了解中外贸易和英方情况的主渠道。在研究《澳门新闻纸》过程中,王海教授发现,《澳门新闻纸》译本及其翻译活动属于典型的翻译改写行为,林则徐的不可分型赞助人身份及其代表的意识形态、诗学认知等因素对译员的翻译改写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着其译本选题与体裁、便于阅读之体例、有选择的漏译或省译、异化翻译等翻译改写原则。针对王海教授的发言,林玮生教授指出,可思考这种翻译和近代林抒的翻译有何不同,从译学理论做进一步提升。陈恩维教授谈到《澳门新闻纸》材料本身具有价值,建议从更广阔的视野,从翻译史去考虑问题,探讨其在翻译史上的价值。

820C7

王海教授主题报告

其次,卢铭君教授报告了对20世纪初中国海关中的德籍汉学家的研究。她谈到20世纪初,由于中国海关管辖的特殊性,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人受聘于中国海关,并走上研究汉学的道路。目前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穆麟德和夏德,而自己的主要困惑是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更为合适。大家针对卢铭君教授的报告进一步开展了讨论,王海教授从文献材料探寻的角度给出了相关建议。

670A1

陈恩维教授主题发言

最后,陈恩维教授做了“世界-中国”视野下的郭实猎传记与近代中国传记文体的独立与转型相关报告。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郭实猎的生平,其次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研究郭实猎的视角为“世界—中国”。最后阐释了郭实猎传记的特点和价值。其圣徒专传,脱胎于《圣经》,也取法乎圣徒传,进行了“行论体”“引论体”“注释体”三种体式探索,且将叙事作为基本表达方式,为近代人物专传提供了范例。其人物史传,既吸收西方古典时代传记的重要特征,也批判地吸收了中国史书的体例和艺术手法,呈现一种介于圣徒专传和现代传记之间的过渡性文体形态,艺术上较之圣徒传记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其报载单篇传记以及英文人物专传,从史传中独立出来,在内容上以传主全部生活为写作对象,艺术上着力塑造出生命感,标志着传记文体的真正独立。郭实猎所进行的文体探索,在近代“世界-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传记文体的独立和转型。在陈恩维教授报告完毕后,大家展开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讨论,林玮生教授针对“圣徒专传”的历史与宗教性进行探讨,左岩老师建议提炼文体观背后的思想性,王毓红老师建议关注中国学者对郭实猎的接受性,是否会存在对传教士价值的拔高。

第二场主题为古典外传,主要为王毓红教授报告施译《文心雕龙》的符号学、左岩老师报告考察诗经英语全译本研究、吴肖丹老师报告江户后期水浒浮世绘版画的“转译”与传播。

E77B2

与会老师认真聆听

首先,王毓红向大家了介绍了选择做龙学海外研究的缘起;其次,她回顾了自己做海外《文心雕龙》研究的历程;最后,她阐述了最新研究施友忠译《文心雕龙》的观点,指出其译本里施氏通常用若干个能指或所指表示同一个文类。这在导致文类术语符号混乱的同时,引发了同音异义、同义、多义和歧义等一系列文类语义方面的问题,使本来就艰深难懂的古文论著作更加晦涩,给读者的理解与交流带来了障碍。王毓红教授报告完毕后,大家围绕王毓红教授的研究展开讨论,左岩老师向王教授请教了对于中国经典著作如何翻译更加符合原著的问题。

其次,左岩老师报告考察诗经英语全译本研究。他的研究是对现存的10部《诗经》英语全译本做逐一考察。首先对译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心态等方面作必要的考证与分析,接着从四个方面对译本做全面系统的研究:底本及参考资料研究、主题变异研究、体式转换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其中主题变异研究和体式转换研究是重中之重。在具体研究中,既要注意各层次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又要对各译本进行联系、比较,揭示出其间的传承因革关系。针对左岩老师的汇报,各位老师建议他更加凝练主题,突出特色。

最后,吴肖丹老师报告江户后期水浒浮世绘版画的“转译”与传播。浮世绘版画是水浒热在有识者阶层流行开来的产物,同时也是水浒热走向民众的重要媒介。它在江户后期经历了大约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在葛饰北斋、歌川国芳的手中走向巅峰,与出版业、文化市场和文化政策的发展密切联系,也与其他文化领域的水浒热相互影响。它“转译”中国小说文本与版画的时候,对明代版画的悉心模仿学习,注重表现人物性格与情节,强调“忠义”的价值取向,出于传播的考虑,省略了当时日本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将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夸大渲染,替换和式的事物、风格。综合了中国儒家思想和日本文化元素的水浒浮世绘,在江户后期图像的变革中有重要的地位,本身的艺术价值很高,也促成了水浒故事在日本民众间的深入传播。针对吴肖丹老师的报告,各位老师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包括加强章节间的逻辑性、论文中术语的统一等问题。

两场学术沙龙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结束。与会老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感谢中心搭建的交流平台,期待下一次学术沙龙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