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魏慧斌副教授赴武汉出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结报告暨学术报告会

发布时间 : 2014-05-05 点击量:

 

42527日,我院魏慧斌副教授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席了首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辅助汉语史研究”总结报告暨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高校相关研究领域的50余名学者围绕信息时代的语言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汉语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辅助汉语史研究”是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尉迟治平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首批重大项目,于20045月获批立项。我院魏慧斌副教授是课题组成员之一。

图:首席专家尉迟治平教授介绍项目成果

 

在总结报告暨学术研讨会上,尉迟治平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介绍了项目的由来,开展研究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尉迟治平指出,文字的发明是文献形态的第一次大革命,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是文献形态的第二次大革命,数字化是文献形态的第三次大革命。文献的数字化产生了全新的电子文献,电子文献记录知识的符号由语言文字变为数字01,载体由甲金帛纸变为软盘、硬盘、光盘等磁性材料,对知识内容的阅读和加工由案头工作变为计算机处理。学者生产知识,除了运用人脑进行思维,还可以利用电脑辅助进行研究。

据介绍,该项目的目的,是探讨信息时代学术研究形态发生的变化,以具有悠远学术传统的学科汉语史为对象,探讨计算机辅助学术研究的理论、材料和方法,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汉语史研究的资料和工具。项目原计划完成时间是200712月,随着研究的深入,项目组认为有必要扩大研究计划,使研究成果更为完善和系统。由于研究内容增加了几倍,项目组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两次提出延期申请,在20116月完成研究计划,申请结项。

另据了解,项目原定开发计算机辅助汉语史研究软件输入法2种、软件1种、数据库3种、XML文件3种,实际完成输入法6种、字库6种、软件3种、数据库16种、XML文件5种;原定研制汉语史基本典籍电子文献11种,实际完成1455种,约1亿8千万字;项目计划之外,还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2篇,发表应用项目成果进行汉语史研究的论文34篇,出版博士论文专著2部,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魏慧斌副教授研讨会上报告了论文,并向母校老师和同窗报告了参加工作以来的感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