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师参加中国首届创意写作国际论坛暨高等院校创意写作骨干教师研修班并作主题发言
2014年7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创意写作国际论坛(2014)”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召开。百余名中外专家学者、知名作家、高校教师及媒体记者到会参加论坛。这是国内首届创意写作国际论坛,全新的理念、激烈的观点为创意写作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打开新的局面。论坛之后,主办方组织召开了“创意写作骨干教师研修班”,为与会老师提供了国际先进的创意写作理念,帮助高等院校加强创意写作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
论坛邀请卡夫卡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阎连科到会并做主题发言。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俊杰、美国创意写作导师拉里•布鲁克斯、美国克雷顿大学创意写作教授玛丽•海伦、美国《作家文摘》出版社主任编辑瑞秋•席勒、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刁克利、著名诗人王家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海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梁鸿、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出版人庄庸、上海大学许道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六十余所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和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创意写作国际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贺耀敏到论坛参会,并代表出版社讲话。
论坛主题分为两个部分。在“国际视野下的创意写作”主题发言中,阎连科认为写作是可以教的,它帮你成长为一名作家,帮你找到自己的坐标。同时创造不等于写作,但创造离不开写作。瑞秋•席勒女士在发言中说,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学习一切写作方法,然后再决定要用何种方法进行写作。马俊杰认为创作需要天分,阅读是学习写作不可或缺的环节,“写”是一个动词,要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孙郁指出,对于汉语写作而言,如何开发母语自身的潜力十分重要,培养出了汪曾祺的沈从文可说是中国创意写作的开创者。打开母语,需要从传统的表达与当下的表达的对立中寻找词语延伸的另外的一种可能性。拉里•布鲁克斯提出写作有共性的原则可以提炼,而他在多年写作实践的基础上认为有六大原则是好作品都具备的共同特征。而在美国从事创意写作教学实践的玛丽•海伦则向与会者介绍了美国创意写作及其教学事业发展的情况,让与会者对国外创意写作的发展现状有了直观的了解。梁鸿说很多人认为灵感就像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其实背后有庞大的知识体系支撑,真正进入写作需要大量的训练。刁克利指出,文学教育不仅传授文学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意人才和作家也是其应有之义。创意写作在美国的开展对美国文学的繁荣、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产生了巨大影响。创意写作教育与研究的中国化值得努力。
在“创意写作在中国:学科发展与教学实践”主题下,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创意写作教学有丰富经验的嘉宾,就创意写作在中国的推广实践展开了深入探讨。王家新强调了“创造性写作”的定义,认为创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创造活动,它不仅有意,更在于言。王宏图分享了四年来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教学经验,指出关于创造力的人文教育对学生有终生影响。刘海玲谈到了关于创意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认为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许道军分享了上海大学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创意写作教学实践,以及作为教学模式的创意写作工坊的运作过程。邵艳君谈及北京大学在创意写作教学方面的探索,她致力于网络文学创作研究,强调让学生们“入场”,真正参与到网络文学的创作中去。庄庸以“日常生活中的创意写作”为题,指出个体所亲历的滔天巨浪不过是别人眼里一杯水中的风波,可是创意写作训练让我们“看见”了那些原本“看不见”的东西。李华认为写作是医治,“我手写我心”才是真正的写作,才能真正医治我的生命,也医治读者的生命。这是她多年来在创意写作教学中一直坚持的东西,而且成效显著。
我院刘海玲、胡颖华和朱志刚等三位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刘海玲副院长作为特邀嘉宾做了主题发言,在会议上向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参会代表详细介绍了我院作为全国首家招收创意写作本科学生的学院专业开办、学生培养、专业改革与创新以及困境等相关情况,得到参会教师的关注和认同。
国际论坛结束后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专业培训,分别由来自美国的作家拉里布鲁克斯、玛丽海伦教授、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许道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创意写作导师李华教授授课,所有参会教师深度交流和分享教学心得,包括虚构、非虚构等不同类型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授课经验,以及创意写作教学的实践方法和成果。此次会议进一步扩大了我院创意写作专业的知名度,使专业教育与国际前沿接轨,并学习了其他高校的优秀教学方法和经验,这些获益将进一步促进我院创意写作专业的未来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