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朗读之“境”与“技”——姚喜双教授谈“朗读的艺术”

发布时间 : 2017-05-24 点击量:

 

 

随着《朗读者》等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的火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朗读的魅力。519日上午,中文学院举办了一场题为“朗读的艺术”的讲座,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博士生导师姚喜双教授应邀主讲。本次讲座由中文学院副院长魏慧斌主持,中文学院众多师生出席本次讲座。

讲座一开始,主讲人姚喜双教授从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引入,指出“诗言志”,诗不仅仅是描写,而且蕴含着作者的观点与情感。基于此,作为朗读者,在朗读时融入个人的形象思维与感受,有助于提升境界、开阔视野与传递感情。

姚喜双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好嗓子,只是很多人没有掌握科学的发音方法。因此,大部分人在朗读过程容易产生句子太碎、表达太平等问题。

针对这个现象,姚教授建议,首先,要掌握发声方法是重点问题。在发音过程中,要做到“吸气深、呼气均、声音通、变化活”。具体操作方法是:“气,声之率也。”在发声时,用丹田之气发声,即像闻花香一样的感觉,训练深呼吸,达到一鼓作气发声;如果能够做到呼气均,那么再长的句子,也能从容不怕地朗读;在朗读训练时,通过声调的不停变化等方法,避免出现卡嗓子、压喉等现象,做到发音通畅;在朗读过程,需要注意声音的高低、快慢、虚实、强弱、缓急变化,做到表达灵活、自由、流畅。

其次,要突破朗读中“抓整体、抓本质、抓重点”的难点。朗读时,对文章抑扬顿挫的把握,需从整体上感受,比如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情感高潮是“到中流击水”。此外,姚教授以臧克家的《有的人》以及感人肺腑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为例,提出朗读文章前,要从本质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唯有这样,朗读才能准确无误。

在讲座过程中,姚教授以丰富有趣、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讲解了如何在朗读时完美地将“境”与“技”相结合,呈现出朗读的艺术与魅力。最后,姚喜双教授饱含情感、铿锵有力地示范朗读了曹操的《观沧海》,讲座在听众们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