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上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一级教授李炽昌在广外白云山校区七教412室作题为《希伯来思想与西亚文明》的学术讲座。会议由中文学院邱业祥教授主持,30余名师生参与讲座。
李炽昌教授作主题讲座
本次讲座聚焦于被视为西方文明之源的“两希文明”之一的希伯来文明与其经典《希伯来圣经》。讲座伊始,李炽昌教授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历史与文明变迁出发,对苏美尔、巴比伦等文明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展现了其文明成果与《希伯来圣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集中关注其在创世神话与智慧观念上的关联。在对创世观念进行分析时,李教授选取了《创世记》第一至三章中上帝创造世界的经文进行文本细读,对章节间的叙述差异、创世顺序、双关语应用等一一进行分析。同时,李炽昌教授还将《创世记》与如苏美尔神话《埃努玛·艾立什》等两河文明的神话文本进行对读。他认为,《希伯来圣经》中的创造故事并非说一种“从无创有”的创造,而是遵循了“从芜造序”的逻辑。这种从混沌中得到秩序、荒芜中生出繁盛的创世故事,正是彼时“大流散”背景下的古希伯来人对民族危难、国破家亡的境况的文本表达,也与其期盼民族从水深火热中崛起,到达“应许之地”的愿望相契合。
而在对智慧观念进行解读时,李炽昌教授则以《创世记》中亚当夏娃因为受到蛇的引诱,偷食分辨善恶之树上的果子,从而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作为导入。他将其视为一种“推源故事”,认为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行为,正是在不可兼得的长生和智慧中择选其一的体现。古希伯来人借此解释人为何与神一样拥有着知识与智慧,又为什么人的存在总与死亡相连,而无法如神一样实现长生。从“失乐园”的经文出发,李教授还对《圣经》中的“智慧之书”(如约伯记、箴言、传道书等)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并与《吉尔伽美什史诗》等古西亚文明中的相关文本相互比对,追溯其智慧传统。他认为,《希伯来圣经》中的智慧文学是以创造故事为基础,其实质上是古希伯来人对于天地人神关系的朴素认识。上帝虽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人,但并不意味着人与神间就是无界限的。人的智慧与对神的敬畏并不相悖,认识人的限制与神的超越,如何在“敬神而远之”的基础上回答人为何为人,人应如何生活、与社会互动的问题,不仅是古希伯来人借《圣经》的智慧故事展开的探讨,更是世界不同文明共同探索的普世课题。
而《圣经》中创世与智慧观念的形成,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从普遍的人生实用经验出发到宇宙创造的概念。智慧在市井与人群中,所以《圣经》中不仅有从上而来的真言(启示),更有从下向上的箴言(体验)。由此,李炽昌教授提出,对于希伯来圣经的诠释离不开两个关键词:文本(Text)与处境(Context)。在对圣经文本进行解读时,不仅要看到文本中所书写的,且要看到其后所隐含的文本的、历史的与当代的三重语境,更要关注文本阅读者与文本意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圣经本身即是古希伯来人在漫长的历史处境中所吸收的丰富文化资源与人生体会的“文本化”。由此,在关注《圣经》背后的历史事实的同时,对于该历史事实的重要性与人对于这一重要事件的投入都是不容忽视的。而在面对目前圣经研究的主要问题——经文文本与考古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更要结合这一历史观,发掘新的文本意义。李炽昌教授指出:希伯来经典并非是“已死的文本”,而是“鲜活的、与社会息息相关的、行走的”文本。因此,要让经典成为“生活化”的文本,完成从“经文”到“经世”的跃迁,赋予传统经典以时代内涵。
另外,对于处于东亚文明语境下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诞生于几乎是完全异质性的希伯来文明之下诞生的《圣经》的问题,李炽昌教授亦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即在充分理解圣经所诞生的文明土壤与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与《论语》、《庄子》、《道德经》等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进行对读,体会两者在探讨天人、鬼神等观念上的异同。于跨文化、跨文本的互动中进一步理解圣经。
讨论环节
演讲结束后,与会师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围绕着《圣经》文本中的神人界限以及《圣经》在阐述“知道”这一概念所存在的悖论等问题进行讨论。针对这些问题,李炽昌教授通过对圣经文本的进一步解读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同时,他还指出了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由于传播、阐释与翻译等而可能产生的理解误区。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
师生合影留念
李炽昌,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比较经典诠释、古希伯来经典、古代西亚文明等,出版《生命言说与社群认同》《圣号论衡》《文本实践与身份辨识》《跨文本诠释》等著作,发表中英文论文近百篇。
初审 | 邱业祥
复审 | 罗长青
终审 | 谢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