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活动 > 正文 研究生活动

2016级研究生学术沙龙之九

发布时间 : 2019-05-10 点击量:

                  

425日下午两点半,由2016级硕士研究生郑燕虹、潘婷婷主持的学术沙龙如期在二教320课室召开,参与本次沙龙的指导老师有陈桐生教授和张宁教授,还有多名研究生到场学习、讨论。

 

沙龙伊始,主持人之一郑燕虹,以《柯马丁<早期中国文学:开端至西汉>书写研究》为题,简要概述一百多年来,海外中国文学史各时期的书写特征;接着,介绍《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基本情况,以及柯马丁的学术背景。现场报告中,结合国内文学史的书写基本特征,重点探讨柯马丁书写中国文学史有哪些地方值得国内文学史研究者借鉴,比如“文学文化史观”“先秦—西汉”分期法,“故事性”的书写风格。同时,指出柯马丁所撰中国文学史并非尽善尽美的,存在着一些待商榷之处。比如,怀疑屈原的真实性,进而,否定以知人论世探讨《楚辞》的贵族起源,还有通过出入文献重新思考“焚书坑儒”的历史真实性,这些看法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还有待进一步甄别。

随后,潘婷婷的报告以《宋代“气象”论与新儒学》为题,介绍了“气象”一词的发展与唐宋思想史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唐新儒学先驱韩愈率先将“气象”一词引入了文学史叙述,并提出了涵养文气的方法,他的理论在宋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晋代以来的文献中,“气象”有时以占卜术语的面貌出现,这是宋代诗谶“气象”论兴起的重要原因,但二程、朱熹等宋代理学家并不赞同谶纬之学,他们并不将诗歌视为诗人命运的征兆,而是将言语中反映的气质问题视为修身进德的契机。此外,程朱理学还提倡通过体会“圣贤气象”来克服训诂与义理之学的冲突,其中朱熹对《诗经》之“兴”的论述,与“尧舜气象”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兼具哲学理想与文学境界两重属性。

在讨论环节,张宁教授对郑燕虹的报告提出宝贵的看法,“书写”一词,有其使用范围,此处是否适用还需斟酌;陈桐生教授对屈原否定论的背景,进行了补充说明;陈桐生教授对潘婷婷的报告提出了两点富有启发性的意见:一、“盛唐气象”的含义大有发掘空间;二、“气象”并非“气”与“象”的简单相加。现场同学对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主编之一宇文所安“文化唐朝”的划分标准,以及“气”与“气象”之间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