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5日下午,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014届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论文答辩分别在北校区三教415和422举行,答辩会从下午2点开始,至下午5点结束。经过长达三小时的答辩,中文学院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圆满落下帷幕。
文艺学专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由陈桐生教授、郭德茂教授、张宁教授、 路成文教授组成,陈桐生教授、郭德茂教授共同担任本次答辩委员会主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凌海衡教授、肖四新教授、刘小平教授、何明星教授、张弛教授、 林玮生教授组成,凌海衡教授担任本次答辩会主席。
本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有条不紊、十分顺利。在答辩人10分钟陈述论文主要观点后,先由记录员宣读论文内审与外审所提出的问题,再由本校老师进行评述并对论文提问,答辩人对问题逐一进行答辩,丰富和完善对论文论题的认识,并表示对论文进一步修改,以提交令人满意的学位论文终稿。最后,由答辩委员会主席进行总结。在答辩过程中涌现出不少富于创新、精彩的发言,同学们的治学态度、学术成果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许。
文艺学专业论文答辩
提交本次学位论文答辩的是我院硕士研究生王豪菁、宗婧华等两位同学。王豪菁同学提交答辩的学位论文是《皎然意境理论探索》,以皎然的意境理论研究展开,发掘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意境”的讨论,其论文框架层次清晰,语言清晰简洁,研究内容富有启发性,受到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同时,由答辩委员会与答辩人还就古代文论的当代研究转型进行了探讨。而宗靖华同学提交的学位论文《屈大均诗歌理论研究》则以岭南“移民”诗人屈大均诗歌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具有特殊“移民”身份的屈大均其诗歌创作与岭南文化的互动。答辩委员除了对论文作出中肯的评价之外,还对宗靖华同学在论文撰写期间的进步给予了肯定。

文艺学专业答辩现场
比较文学专业论文答辩
提交本次学位论文答辩的是我院硕士研究生谢云芳、唐莉、申文开、胡玥等四位同学。谢云芳同学提交答辩的学位论文《卡达莱民族意识的文学建构》,以阿尔及利亚作家卡达莱的民族意识为研究对象,将其作品中对传统的反思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其研究有利于填补东欧文学史的空白。此论文题目新颖、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与支持。唐莉同学提交的学位论文《宪章派诗歌话语研究》,试图运用话语研究对长期以意识形态作为评判标准的宪章派诗歌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其论文结构合理,尤其是结论具有新意,打破了纯粹的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与鼓励。申文开同学所提交的学位论文《论雷德蒙•卡佛文学场的生成》,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卡佛作品中“文学场”、“生产场”、“评论场”的内在关系。会上,老师们一致认为此选题具有极强的可研究性,对本文的继续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胡玥同学所提交答辩的学位论文《李翊云小说的创伤主题研究》,运用“创伤理论”对关注度不高的海外作家李翊云进行研究,内容创新,行文流畅,论文的文学性较强,得到老师们的赞赏与认同。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答辩现场
在答辩过程中,各位答辩委员对答辩人的学位论文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中肯的评论。言辞恳切,态度诚挚,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为答辩学生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指明了方向与途径。最后,答辩委员会对四位答辩人的学位论文进行无记名投票,一致同意2014届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全体硕士研究生通过本次答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