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管理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给生活加块滤镜——记王蒙“永远的文学”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 : 2016-09-27 点击量:

  本网讯 926日周一下午三点,著名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先生在我校第六教学楼报告厅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早在讲座开始前一小时,报告厅门前已经排起长龙。同学们耐心等待,只为一睹大师风采。为表达对王蒙的尊重和敬仰,校长仲伟合亲自担纲主持大任,在讲座开始之际亲手为王蒙颁发名誉教授证书。

仲伟合校长主持本次会议

仲校为王蒙先生颁发证书

讲座上,先生从多方面分析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文学对文明生活的推动,也细说了为何“最缺乏直观性”、“弱点最明显”的文学在文艺方面反而占重最大,并阐述了自己同文学的渊源。

一开场,先生表示,“永远的文学”这一演讲主题来自于他自己和文学的渊源。先生在小学初启蒙时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学——文学有给世界命名的作用,文学让世界不再陌生。同时孩提时代的经历让先生总结出文学温暖的一面:故事让黑夜不再可怕。先生巧妙地利用一千零一夜的例子,提出故事并不仅是供给孩子的慰藉,也是对生命的爱怜。

纵然生活艰难、理想遥远,但文学能使生活变得美好。先生认为“先有爱情诗,才有爱情”,爱情是文学帮助铸造的。先生用幽默的语言举《红楼梦》、阿Q为例,对比了文学对人产生的影响,浅显而深刻。另一个文学“过滤器”则体现在诗中:先生提到在古诗中,诗人们对风景的描述仅寥寥数言,听起来便令人舒服、充满乐感、“过滤”了不美好的东西。“为了读诗,下辈子尽可再做中国人。”先生满怀热忱说道。

先生动情发言

文学最大的弱点是缺少直观性,不比其他文艺作品如摄影、电影等可以让人有直观的印象。但先生认为,这最大的弱点恰恰是文学的优点。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发达吸引了大批本属于文学的受众,甚至于有哗众取宠者声称“文学要灭亡”。然而文学的表达形式——符号的功能是直观性的东西所没有的。符号更加纯洁,符号对发展人类的思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可说是永久的。先生说,文学的非直观性使文学特殊,使文学脱颖而出。直观所见都是具体,而我们从具体中产生抽象、从有限中创造无限,其中的无限可能,正是文学。

所以,先生总结,他不赞成对文学入迷——这有点画饼充饥的意思——但文学这个活动很美,一个爱文学的人是幸福的。

讲得兴起,先生浑然不觉只坐椅子一角

演讲结束后讲座进入互动环节,观众们热情踊跃举手发言,其中不乏精彩的提问,先生也一一睿智应答。对于年轻一代在“文学的永恒”上可以作出什么贡献,先生表示喜欢读文学作品已经是最大的支持——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读者来说,这都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对于今日文学门槛的降低、人人都可发文出书的现象,先生沉静地回答:“信息的便捷化影响了文学的水准。某些作品可以赢得点击率,但无法赢过时间。”现场更有从华师慕名而来的同学提问文学的存在是否已不仅限于书本文字之内、更应存在于生活之中,先生肯定了他这一说法,同时提出生活中的文学同真正文学的高峰不同,在生活之上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更理想的状态。

观众进行现场提问

在问答环节最后,本校老师结合先生对村上春树的姓名与文学相关一说,巧妙问其名字是否与文学有渊源。先生当即回忆起往事,原来“王蒙”一名是当时尚在北大念书的父亲的同窗、诗人、散文家何其芳先生所起。何先生其时正在研究小仲马、茶花女,并从中得到灵感,遂起此名。关于老师提到的“老而不死是为贼”一打诨语,先生引例冰心先生所刻“是为贼”名章,称“是为贼,其实是嘚瑟!”幽默话语引得满堂大笑。先生也动情地表示,若是十年后他可刻一枚“是为盗”章,当再访广外。仲伟合校长也邀请先生在“九十二岁、一百零二岁、一百一十二岁时再访广外!”顿时掌声雷动。

现场观众热情高涨

“现在的学科越来越倾向应用化,但我们仍然要拥有欣赏文学的能力。”仲伟合以此话作为讲座结语,而王蒙先生的声音犹在耳畔:“文学是永恒的,比人生长久,比生命更远。”

仲校寄语广外学子热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