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7日下午三点,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会长、我校云山讲座教授毕飞宇老师在我校七教水上报告厅给广外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讲座。我院院长陈彦辉、党委书记李和民、副院长李斌及众多老师出席本次讲座。陈彦辉致开场辞,简要介绍毕飞宇取得的成就并对其此次前来表达热烈欢迎。
陈彦辉慷慨致辞
毕飞宇先为同学们普及了一些基本文学常识,并简要介绍《阿Q正传》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正遭受百年屈辱并寻求着变革和生存。他提到: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祛侮”思想与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是相互联系的,鲁迅的哲学是“小腿哲学”,他写小说不是为了成为小说家,是想让中国人“站起来活。”
“当时的小说和小说家地位都很低下,正是鲁迅白话小说的出现让小说地位提升。”
话锋一转,毕飞宇开始剖析《阿Q正传》中<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阿Q的形象展示了那个封建和革新交织的年代,中国基层的伦理是“强欺弱,弱欺更弱”。阿Q这个“三无”人物(无姓、无名、无归属地)是一个巨大的涵盖,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状况的折射。同时,毕飞宇高度肯定《阿Q正传》的创作,并赞扬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标杆式人物。
随后,毕飞宇从阿Q的作风问题和阿Q与吴妈的关系两个角度出发,进一步启发同学们明确小说的主题:鲁迅对封建愚昧的儒家文化禁锢人、折磨人的可怕现象进行揭露和鞭笞。
通过小说中小尼姑“断子绝孙”一语,毕飞宇强调推动小说发展的要素的重要性。“从前往后读作品,从后往前读作者”,他建议同学们尝试从后往前的阅读方式深入学习小说创作的过程。
讲到阿Q头上的疤和六次“优胜”,毕飞宇兴致盎然
毕飞宇讲到阿Q幻想自己在革命中的“杀人问题”,以阿Q先杀同一阶层的人为证,结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著名小说《局外人》,启发同学们了解鲁迅创作阿Q的时代意图:中国人要“祛侮”,不能依靠旧文化,更不能指望阿Q这一类人。
随后,毕飞宇对小说结构和人物关系进行梳理:小说是圆形结构,阿Q是人物关系的中心。在这个封闭的系统里,他和周边的人都是敌对的单向的关系。根据镜像理论:人需要从他人身上阅读自我和感受世界。阿Q没有与他人正常的社交关系,更无法认清这个现实世界。毕飞宇认为:阿Q的人生等于零,他只是一直沿着自己的内侧,从胜利走向胜利,在自己的心中得到了荒谬的精神胜利。
毕老师邀请学生上台读书,一同感受文学魅力
学生进行现场提问
演讲结束后,毕飞宇耐心细致地解答了现场同学的问题。根据提问解释了自己选择围绕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演讲的原因及鲁迅先生一直以来的创作风格,并谦逊地表达了自己只是代鲁迅先生说话,希望能为学生们解读《阿Q正传》和写作带来一点启发。
同学们认真记录毕飞宇老师的精彩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