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管理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蒲芦洲非虚构写作项目二次下乡

发布时间 : 2021-04-02 点击量:

3月25日-29日,中文学院师生到清远市岭背镇蒲芦洲村开展第二次非虚构写作活动。在朱志刚、李安和林炜娜老师的带领下,14名同学重点从村干部、扶贫项目、贫困户三个方面展开采访调查。师生与村民同吃同住,日夜走访,真实记录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在项目推进以及村民在耕作打工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讲好新农村的扶贫故事。

本次写作活动是蒲芦洲非虚构写作冬令营的延续。在1月份的写作活动中,写作项目队员经过3天紧凑的校内培训和4天的实地采访,掌握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并陆续在创意写作中心公众号推出12篇文章,用平实生动的语言,记录蒲芦洲的一村、一人、一事。

此次下乡是针对第一次写作中存在的模糊和空隙,再次深入到当地村民的生活中去,以广外扶贫工作队所经历的故事,蒲芦洲村的变化、村民内在精神面貌的转变为线索,更加详实地记录在国家扶贫工作政策下,乡村脱贫攻坚战最真实的一面。

写作项目队员一到目的地,立马投入到紧张有序的采访写作日程里去。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非虚构写作队员分成了“扶贫干部与扶贫特色组”、“贫困户与村民组“以及“扶贫项目组”三个小组,分别由林炜娜老师、朱志刚老师以及李安老师带队,分头开展采访和写作活动。

非虚构写作项目组到达蒲芦洲

“扶贫干部与扶贫特色组”

在林炜娜老师的带领下,该组成员陈依微、李鸿斐、高嘉琦和陈展龙同学对广外驻蒲芦洲扶贫工作队的林安杰、植仲培等老师以及村干部欧木养、欧伍光等人进行“影子采访”,即跟在工作人员的身边,近距离地观察体验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为人物的采写收集原始的素材。为了向同学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林安杰、植仲培老师放弃了周末回广州休息的机会,留在蒲芦洲配合和协调队员的采访。

队员们跟着采访对象走访了蒲芦洲村全部的11个村民小组,开展“太阳能路灯”建设及交通安全宣传等工作,亲身体会到扶贫工作的不容易和深远的意义,也直接感受到村容村貌的美丽整洁以及村民对扶贫干部的认可。

每天晚上由林炜娜老师召开的组内沟通例会,会及时对采访对象的原始素材进行整理合讨论,对要表现的故事细节进行更精细的把握。

队员跟随扶贫干部入村开展“太阳能路灯”建设项目

队员采访扶贫干部林安杰

向县领导熊雄了解广外扶贫情况

“贫困户与村民组”

朱志刚老师是资深的田野调查工作者,擅长与陌生人交谈并获取有关的信息。在他的带队下,该组成员陈诗婕、蔡海媚、林洛合、何雨晴、以及余美葵同学深入到蒲芦洲村的家家户户,从与贫困户、村民的对话中,了解到扶贫工作给他们生产、生活甚至是思想上带来的变化。

本组选取其中的部分贫困户、村民的故事进行重点书写,用扶贫对象真实、切身的体会记叙扶贫工作的成效与困难。

在每日的采访过后,朱志刚老师都会对同学们的采访稿进行梳理,再做思路上的点拨,从细微处指导同学们的写作。

入村采访贫困户夏建波一家

队员与村里的孩子交流、玩耍

“扶贫项目组”

广外作为扶贫工作中的高校力量,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助力蒲芦洲脱贫,是扶贫工作的重难点所在。而广外在这几年的过程中,也用一个个稳扎稳打、具有前瞻性的项目,从村容村貌改造、激发贫困户原生动力、提高贫困户收入、打造蒲芦洲特色产业增加集体收入等各个方面进行脱贫工作。

在李安老师带领下,朱沛杰、郑淇、李睿、陈烁、邱嘉亮、焦塬琳等同学组成的小组进行扶贫项目的书写工作。

一个扶贫项目的推动,有着极其复杂的过程,不仅时间跨度长,而且有多个实施主体。要将一个扶贫项目全面、客观地记录下来,需要从扶贫干部、村委、村民、贫困户等多角度去多方印证,工作量相对较大。

李安老师每晚都会根据当天的采访材料为同学们下一步的材料搜集提出建议,并且对已有材料的组织、行文也做了思路上的分析。李安老师无微不至的指导,让“扶贫项目“的记录不落于片面,不囿于单调。

向村干部欧木养了解扶贫项目的开展

向林安杰老师采访扶贫项目

对村民进行随机采访

各个小组在三名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计划行事,根据采访信息及时地调整新的写作思路。

五天的时间,让写作队员们重新对蒲芦洲的扶贫故事有了新的梳理和认识,让队员们对象牙塔外的生活有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这次活动也得以让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以故事记录人的身份,参与到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的伟大事业去。

晚上例会时间:老师们进行讲解、指导

回到学校后,蒲芦洲非虚构写作队员将继续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非虚构写作,更多的作品正在打磨修改中。


文字 | 朱沛杰 李鸿斐

图片 | 林炜娜 邱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