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中文学院组织师生用一种文字的方式“抗疫”

发布时间 : 2020-05-07 点击量:

 近日,南方日报第八版《文艺评论》刊载我院组织“疫情时期,我在中国”征稿活动的评论文章——《时代生存的青春书写——关于“疫情时期,我们在中国”非虚构征文活动的一点思考》,该文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作品》杂志社原社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我校云山讲座教授、广外创意写作中心主任杨克撰写,南方日报在推荐语中对我院组织的用文字方式来抵抗疫情表示了高度的赞许。

2020年伊始,疫情爆发以来,中文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大学的号召,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充分发挥中文专业特长,鼓励学生用文字投身于抗击疫情之中。自26日起,教师就开始布置分散在各地过寒假的同学记录书写疫情时期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并很快得到同学们的响应。

2020210日,中文学院以广外创意写作中心为组织单位正式发起面向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大中小学生群体的“疫情时期,我们记录中国”非虚构写作主题征稿活动,号召学生群体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拿起手中的笔,用写作的方式记录疫情期间的中国,让中国青年尤其是95后和00后留住记忆,留住历史,以一种文字的方式来抵抗疫情。

211日开始至截稿的326日,中心执行主任朱志刚老师组织创意写作工作坊有关学生团队,经过严格选稿、编辑、排版,每天在“广外创意写作中心”微信公众号上推出1-3篇来稿作品,推出六十余篇优质稿件。文章经刊发之后,得到广泛传播,其中阅读量在1000+以上的有9篇,3000+3篇,关注公众号的粉丝从3158人上升到3744人,征稿活动向佛山电台、喜悦童行、武夷学院等多家微信公众号开启转载白名单,在本校、外校、学界、同行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收获的反响非常好。

据统计,征稿活动开展以来,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生群体的来稿近三百篇,涉及高校30余所。从目前的来稿(部分是约稿)情况看,稿件全面覆盖了中国各个省、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其中除了广外学生的投稿,还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湖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高校的本硕博学生来稿,以及深圳布吉高级中学、汕头华侨中学、澳门濠江中学、中山一中、襄阳五中、东莞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等中小学生来稿。

征稿活动还积极与外界纸质媒体联系,将优质的稿件推荐出去发表。经过广外创意写作中心推荐,发表到《中国青年报》、《三门峡日报》、《少男少女》、《绥化日报》、《珠江商报》等纸媒报刊社的文章有7篇。

同时,中文学院、广外创意写作中心还与佛山电台、花生FM合作,联合推出中国青年记“疫”新媒体全记录行动,让新生力量的95后、00后们发声。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用音频、视频、图像等融媒体方式记录和展现疫情时期的学习生活,用情感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和故事,用青年人的记“疫”祝福祖国,推出融媒体创意写作作品20余篇。部分融媒体作品已经整体打包推送到喜马拉雅、学习强国等声频媒体。

226日以来,一直与花城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沟通优质稿件结集出版事宜。目前初步确定与花城出版社合作推出书籍《青春记疫里的中国:非虚构写作实践》(初拟)。从征稿活动的优质来稿的数量和字数来看,可以整理出60-80篇优秀稿件,大约二十万字左右的书稿。书籍的出版,不仅仅是记录中国的一次行动,展现疫情时期的中国人团结、乐观、积极向上的历史记忆和抗疫正能量,也是创意写作专业的非虚构写作总结,可以作为写作课课程的示例文本,具有非常好的教学参考价值。

31日,与“万村写作计划”、“游猪生态”和千禾社区基金会合作“疫情下普通人简史”七天写作营活动,引导每一位写作者设计并完成一个特殊的第一次故事,我的疫情简史。其中有来自疫区核心区的人,也有来自基层第一线的抗疫工作和,还有来自乡村社区的村民。通过写作让他们相信,人与人之间还能彼此聆听,他们既是脆弱的,又是坚硬真实的人。

疫情时期,中文学院、创意写作中心紧扣疫情,不离专业,积极行动,多方出击,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组织各种专业实践性活动,不仅锻炼了广外中文学子的写作能力,积累了学生的习得成果,树立了个人未来的口碑和就业能力,也提升了广外中文学院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声誉,有利于我们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创意写作专业方向)的建设和学科发展,有利于扩大我院未来潜在的研究生招生和本科生招生的生源来源。同时让学生群体关注社会,学会担当,用自己的力量抗击疫情,用文字疗愈自己,用文字温暖他人,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服务做出了贡献。


活动发起人及审稿人朱志刚老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执行主任):

这是一段特殊的日子,一段值得被我们记录下来的时光。但我觉得仅仅是个人的记录远远不够,应该要发动整个中国,用整体性的全局视角来一同记录这段光阴。我考虑到这次特殊情况,学生们在家里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他们会有一些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想让学生们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在锻炼他们写作能力的同时发挥其个人的价值。

征稿活动之前,我便发动自己教过的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开始,不仅利用公众号发起征稿启事,而且同时也和别的高校、老师、学生进行约稿,经过严格选稿、编辑修改、排版,逐步在我们自己的公众号推出文章。随着推文发出和征稿消息的传播,我们的征稿活动被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到,稿件越来越多,目前(截止至318日)来稿已经全面覆盖到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二十几所高校,十几所中小学。

在众多投稿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稿件有几篇,其中两篇是来自疫情的核心区湖北的稿件,一是高三学生胡文东的《一位隔离区里高三学生的小心愿》;二是邓一凡的《我在疫区用一根网线期待日出》。另外还有赵弈清的《壮士出滇,我的军医父亲在前线》。我很少能够这么详细地接触到疫情核心区人们的生活细节,他们的文章于细节处体现生活感,真诚的情感自然流淌于文字之间。这些是格外优秀动人的稿件。

我发起这个活动的初心便是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用非虚构写作留住一段历史,留住一段记忆。所有的人们,包括提笔记录这些故事的学生们,都是此次疫情的亲历者、见证者。虽然我们不能亲临核心现场,但是我们的创作可以为未来的人民留下一份关于2020年爆发的疫情的群体记忆。

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倾听。我们不仅仅要关心疫情最为严重的区域,还要关注中国其他地区的人民的生活情况。

写作可以疗伤,阅读可以疏导。在疫情肆虐人人自危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帮助大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人们因为疫情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用这些饱含真情实感的文章告诉他们:疫情之下并非是冰冷,文字的温暖,是可以传播的。


审稿人——林炜娜老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主任):

这次的稿件涉及到中国大江南北,覆盖全国,总体广东省内略多,因为是我们发起的,所以针对广东本土的叙述会更多一点。对于我们大多数而言,不能参与到抗疫一线并不意味我们在历史之外。我想作为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也可关注“无尽的远方和无尽的人们”,在大时代下,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世象和普遍的人生,记录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2020年,反思在这场抗疫中的冷漠、偏见、傲慢、力量、温暖和人性。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黄兰馨的《4个武汉青年的“小”事》。这篇稿子是我发动同学写的。在这次征文活动中收到了很多的稿,但武汉的声音很少。我知道兰馨是武汉人,不过她一家在武汉疫情还没有爆发之前,就按计划去美国探亲。虽然她自己没有经历过武汉这一段封城的经历,但我想她作为武汉人,身边肯定会有很多亲友正在亲历这一事件。我布置完写作任务之后,她把稿件给我了,她采用口述史的形式,对她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进行了采访,然后根据事件的发展顺序给出了四个故事。这篇稿子我修改的地方很少,因为这一两个月,这些学生们的心中压抑了太多想表达的东西,文字给了他们一个通道,让他们可以尽情地说出他们的恐慌,不安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