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5年11月21日上午,中文学院院庆系列讲座第16讲在白云山校区第七教学楼107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作题为《陈独秀与<新青年>的三个时代》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陈恩维教授主持,70余名师生参会。

关爱和教授作主题讲座
讲座伊始,关爱和教授回顾了陈独秀早年参与多份报刊编辑及革命活动的经历。陈独秀曾参与《时务报》《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甲寅》等报刊编辑,熟悉报刊运作,为创办《新青年》奠定基础。其在“青年会”、爱国会等组织中积极参与革命及二次革命失败后的经历,也为他积累了对中国政治社会独特的政治社会认知。

讲座现场
随后,讲座重点梳理了《新青年》发展的三个时代。首先是青涩的上海时代(1915–1917):杂志以《青年》为名创刊,次年改名《新青年》,专注于思想启蒙。陈独秀为主要撰稿人,与胡适展开文学革命合作。随后,蔡元培邀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北迁,迎来了高光的北京时代(1917–1920)。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为核心的“铁三角”为《新青年》带来了改革与鼎盛时期:陈独秀主导伦理革命,明确拥护“德先生”与“赛先生”;胡适推动白话文革命;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等颇有影响力的白话小说。后因内部思想分歧逐渐分化。最后是重返上海的时代(1920–1922)。陈独秀发表了《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等文,并与李大钊会面,在共产国际推动下,陈独秀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新青年》成为党的理论刊物。重返上海的《新青年》,最终融入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为其辉煌历程画上了句号。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师生们踊跃提问,关爱和教授也分享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观点与经验。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合影留念
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卓著,著述丰厚,代表作品有《中国百年学术与文学》、《十九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近代变革与文学转型》、《桐城派研究》、《陈三立陈寅恪研究》等。
采写 | 翟唯伊
初审 | 左岩
终审 | 陈恩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