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农村的家庭会有什么难念的经呢?这边的孩子升高中、可念大学并不是件很常见的事,更多的孩子会中途辍学打工或者选择念技校。
我们走访的孩子中,有个小姑娘跟我们说到了她哥的经历,那让我感到有点心酸。他妹妹告诉我们,她哥原来学习成绩很好,不过到了初三下学期,成绩却很明显下滑了,但同时,父母和老师在不经意地给他灌输一种“除了考个好成绩,你没有其他出路了”的思想,这给了他更大的压力。在他妹妹口中,他是个很内向的人,朋友不多,放学回家总是形单影只。他有时候会独自反锁在房间里,对着墙默默落泪。最终他还是没能考上高中,现在不得不外出打工。
在村民的观念里,读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可是在有限的师资条件下,农村能走出的大学生真的很有限。似乎读大学成了他们有出息的唯一出路,过去了就豁然开朗、前途无量。可是,万一失足了,他们就会和其他没读书的孩子一样,只好选择打工的道路,这似乎就意味着多年的苦读没有了意义。这里农民的价值观和我们的价值观不同,我们会把读书看作是自己内在修养的积蓄手段,可是农民却把读书看作是孩子逃脱打工命运的独木桥。同时,我们更多的是把读书看作“发展问题”,可是他们更多的是把读书看作“温饱问题”。有时候我会想,究竟是观念影响经济还是经济影响观念呢?
建设需要人才,而建设也让培养人才成为了可能,而我觉得,比经济建设更重要的是精神建设。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我们不是为了吃饭而读书,我们是为了发展自我而读书,我们不应该给农村的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我们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愉悦的读书心境,不要给读书那么多功利的色彩!我想,这就是我们来到这里最需要给学生营造的东西,而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教授他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