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0三下乡】相遇相逢,微笑告别

发布时间 : 2010-07-30 点击量:
           希望埠落,这是中文学院望埠支队的名字。第一次开会听到这个名字时,便觉得无比地亲切和温暖,仿佛这是一段带来希望阳光的旅程。曾经有过挣扎,期末烦人的复习、混乱的工作,全都交织在孱弱的心间,内心充满了不确定和不满意,全靠一份责任感坚持到了7187时登车的时刻。

从来都不是善于跟孩子交谈的人,从来都不是善于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人,“三下乡”的义教之初,什么都是重新摸索,自己与自己无尽拔河。没水没电的夜晚,依然要准备迎接学生的烦琐事宜,深夜的集体讨论,清晨睡眼朦胧地出发,都成了“登陆”前期定格的记忆。

忐忑、不确定,是初为人师的心情。首次站在讲台上的45分钟,是生命记忆中珍贵的一段。她们说,站在讲台上的我很有老师的风范。她们说,夹着书在校道上的我真的很像老师。这才发现,别人眼里的自己与自我认知是那样的不同。只有用心尝试,才会有新的收获,这是“三下乡”之旅获得的宝贵经验。

与三名队友一起接手新的班级,小小的班级,大大的麻烦。20多位学生,却从三年级到八年级不等,如楚汉分界,右边的女生认真而沉默地听课、做笔记,左后方的男女生混搭聊天,难以禁止,而前排的小学生如坐不稳的孙猴子,上课期间前俯后仰。严厉地批评过,无奈地沉默过,近乎放弃过,但在离别倒数时,心中莫名涌出的不甘使自己用最开始的真心接近他们。

也许,他们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奋发上进,但那是他们的保护色,他们沉默地接受差劲的成绩,不愿奢想高等学府的美好。他们腼腆的笑容,低下的头颅,显示着他们其实还是孩子,逃避着的年轻着的孩子。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自我怀疑,也曾经不愿述说自己的心情,只是很多时候,当我们长大了,就以为它们消逝了,然后带着不理解的眼光对待另一代人。

这样的认知,如蚕丝一般细细地反复地割划着内心。我愿相信,如果还有时间,如果还能包容,望埠的孩子们能变得更加优秀,因为他们有着好奇纯真的心。只是,“希望埠落”只在望埠停留短暂的十五天,我能告诉他们的东西太少太少,只愿这些或乖巧或调皮的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走出望埠,体验精彩的人生。

仿佛永远慢半拍,总在故事即将终结时发现原来还牵挂,总在临别时分才发现原来会不舍。虽然之前听闻了太多“三下乡”队员离开时与学生相拥落泪情难自已,但一直保持淡然的自己总认为在“希望埠落”的旅程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当下乡之旅进入倒计时,更希望能笑着告别,笑着离开,因为,不管是望埠的学生,还是广外的我们,都在这短暂的过程中采撷了属于自己的的缤纷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