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原站栏目 > 科学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学术讲座

【云山论道-思想家论坛】第46期:作家风格及其风格的成因

发布时间 : 2014-06-15 点击量:

时间:522日下午2点到4

地点:南校F208

讲座题目:《作家风格及其风格的成因》

【云山论道-思想家论坛】第46期暨【人文经典阅读通识教育】第22期

讲座老师:陈咏芹老师

参加学院及班级: 经济1301,1302,经贸金工1301,国贸1301,国贸1302,计算机1303,计算机1305,财政1301,行管1301,全管理1302班。

课程文字记录:张礼明

 

陈咏芹教授:

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陈咏芹,我是中文学院的老师。以前,我比较喜欢到南校区给大家开通选课,最近两年没有来,所以你们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有很多认识我,我的联系方式,大家可以给我发电子邮件,我的信箱是……。也可以通过我们这个课程的专业的网站,通过这个网站,跟我们的老师进行交流。

我今天讲的文学风格是什么意思呢,是为了让大家准确地把握一个作家所不同于另外的作家独特的创作特性,他们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如果你读作品比较多的话,特别是大作家,你会发现每一个作家都有他不同的声音,在风格面前都有他不同的姿态,即使写同一题材,他们的风格也不一样,所以准确地捕捉住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对我们欣赏作家作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风格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文,最后演变为拉丁文,最后在德文和英文里头才有见到,在古希腊文里,风格的意思是刀子和笔,古希腊人要在蜡板上写字,在蜡板上写字就要有刀,就要有笔,后来,人们用风格来比喻怎么样用文字来装饰你的思想。你的思想要表达出来,需要有文字,所以后来,西方人有人认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人的思想的外部表现形式就是风格。也就是文学作品来说,最终是要通过语言这个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的修辞技巧,这都是风格的半品。但是,这并不是风格的主要因素,风格的主要因素是作家本身的创作个性。每一个作家,他的创作个性不一样,他就选择不同的题材,对不同的题材进行的处理也不一样,这才是风格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说西方又有一句名言,叫风格即人。我们中国说文如其人,也是这么个意思。我们中国人来讲,言为心事,就是说的为心里要表达的东西。我们中国人讲文品就是人品,也是这么个意思。那么对大家来说,我们能够在文学作品里头看到的风格,能够辨认出来一个作家不同于另外一个作家的东西,这就是风格,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风格

所以总体而言,风格还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作家的内心,是作家的人格,是作家的独特的气质和审美情趣。那么它的外部表现形式呢就是语言,作家怎么解决语言的痛苦问题。作家怎么最大限度地化为他的语言表现能力的问题,这就是风格。

如果你找到了一个作家不同于另外一个作家的风格,你通过这些比较,你才能掌握每一个作家不同的风貌。现代作家,我们中国的现代文学里头的作家,特别是那些大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是不一样的。

比方说鲁迅,鲁迅的风格,既是冷峻的,又是热烈的,他是冷峻的和热烈的统一。为什么说鲁迅的风格既是冷峻的又是热烈的呢?是冷俊和热烈的统一呢?那么我们看,鲁迅的创作作品,鲁迅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现实背景下,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语言准备条件下进行的创造的呢?那么,看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我们要看他的成长经历。鲁迅大家都知道,鲁迅出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始,你们还知道鲁迅出生在哪一年吗?哪一年?1881年。1881年对你们来说是一个概念。1881年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呢?大家想一想,鲁迅出生以前,鲁迅出生往前走17年,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一怎么样的历史事件,大家想一想,鲁迅出生以前, 17年,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一怎么样的大的历史事件?太平天国失败。从1881年往前数17年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如果这样的话,大家对这个具体的历史情景还不熟悉。我们就用一个文学的语言来描述那段历史。

太平天国的战马所腾起的历史的烟尘还没有消散。在鲁迅出生的时候,太平天国的战马所腾起的历史的烟尘还没有完全消散。这样的嘛在你的面前就有历史的画面。有人说17年,17年很长的,我17年我都上大学了。那么鲁迅出生的事你讲到17年干嘛呢?你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了吗?《朝花夕拾》里头讲到他小的时候,他周围的小孩子们晚上闹,不睡觉,大人就警告,吓唬小孩子不要闹了,要闹啊,长毛就要来了。长毛是谁啊?长毛是谁啊?长毛就是太平军。对于太平军的影响。17年,对于一个个体生命来说,已经快成熟了。可是对于历史来说,它不过是一个瞬间。也就说鲁迅出生的时候,太平天国的革命已经过了17年。虽然过了17年,太平军的影响还在。所以我说,太平天国的战马所腾起的历史的烟尘还没有完全消散。

那么鲁迅出生之后,再往后走17年,中国的历史又有一个大的历史事件,这个大家肯定熟悉。你想一想,1898年,中国的历史,一个改变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改变中国社会的一次政治尝试。这种政治尝试,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是在鲁迅出生之后的17年。那就鲁迅出生的这一年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近代以来,变革中国社会的风正在历史海洋的深处聚集力量。即将呼啸而来。所以我们讲鲁迅的创作个性,我们一定要看他的创作个性是怎样形成的。要首先看时代的因素。

鲁迅出生在封建社会的末始。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夜,鲁迅自己对这一点有着充分的清醒的认识。鲁迅说他自己是一个新旧两个时代中间人物。是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中间人物,他既不属于过去的那个时代,他也不属于新的,未来的时代。他不过是一个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历史时代的过渡人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历史的中间物,他不过是一个历史的中间物。这是一种悲剧的认识,这是对自己历史命运的悲剧的认识。

英国历史学家汤英明,他讲到世界文明,每当出现重大的转折性的变化的时候,汤英明就认为,就会有一些先驱者,就会有一些思想上的先驱者,他们同时存在于两个时代,旧的时代和新的时代,但是他们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个时代。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历史情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看鲁迅的创作个性,我们首先要看他生活的时代,同时我们还要看鲁迅他自己的个人经历,他自己的个人遭遇。

鲁迅的《大谈自信》讲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大约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出生在,他自己说是小康人家。他太谦虚了。如果在座的去过绍兴,去参观过绍兴的鲁迅故居。他不是小康人家,他至少是个中康人家。鲁迅的故居里头,绍兴的鲁迅故居里头只是他房产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房产已经卖掉了,后来卖掉了。他还有钱产,他家里还有一棵摇钱树。然后我给大家讲,他至少是个中康人物。你想想一个中康人家坠入困顿,鲁迅有过这种经历。我说他家里有一棵摇钱树是什么呢?就是他的爷爷。他的爷爷是一位进士,在北京做官。后来他爷爷因为科举舞弊案,被判了斩监侯。学法律的就知道,斩监侯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判处死刑,返期执行。这不得了啊,判处死刑,返期执行,为了保他爷爷的人头。清政府有秋决的习惯、惯例,就是每年秋风吹起来的时候就要杀人。所以每年秋风吹起之前,就要到杭州打点好一切,带一大笔钱、银票去贿赂有关方面。鲁迅的爷爷监禁了八年,到了第八年以后,慈禧太后亲自批准,释放。这八年把鲁迅家人的钱财搞得差不多了,房产也搞得差不多了。一家从它的黄金时代到被人看不起,到家财一点点地流失。鲁迅经历过这种富有戏剧性的,这样的人生。

以前,他爷爷做京官的时候,有年夏天,他跟他的弟弟们去乡下的亲戚家去避暑。乡下的亲戚非常欢迎啊,觉得这是城里来的阔亲戚。而现在呢,他爷爷下狱以后,为了避免牵连,鲁迅和他的弟弟们都到乡下避难。可乡下的亲戚对他们说,把他们叫做“乞食者”,“乞”就是乞讨的意思。你看看,天壤之别。

鲁迅说,就在这样的路途中,他大约能看到世人的真面目,看到世态炎凉。鲁迅的爷爷的舞弊案发生的那一年,鲁迅13岁。从人格心理上来讲,13岁正是人的心理在逐渐发育成熟的时候,人们对世界观逐渐开始形成的时候,逐渐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时候,鲁迅看到的是什么呢?鲁迅看到了负面的东西,他没有看到阳光他看到的是阴暗的东西,他看到的是人情的凉薄。这样都算了,他的父亲,气量太小。他的父亲,因为科举舞弊案,当年的乡试,也就是考秀才啊,不让他参加考试。鲁迅为什么要写《孔乙己》啊,他父亲就属于孔乙己那型的人物。他父亲在鲁迅13岁那年,还没有考到秀才,但是这一年考试的乡试不让他参加。因为什么?因为鲁迅的爷爷的舞弊案,就取消了他父亲考试的资格。所以鲁迅的父亲因为鲁迅的爷爷下狱,自己又被取消了乡试的资格的话语,一气之下就病了。就找绍兴最有名的中医开方子。得什么病呢?吐血。血是什么颜色啊?什么颜色啊?红色。什么颜色能压着红色啊?黑色。所以这个绍兴最有名的中医就给他开什么方子呢?喂他喝墨汁。喝得鲁迅的父亲七窍喷墨。名字好听吗?名字好听。病情又发展了,发展成浑身的肿,脸肿成面盆那么大,肚子鼓起来了。这次又找更有名的中医来给他治病。开了一个方子。什么方子呢?要他去找一个打破了的鼓的鼓皮,我们来敲打鼓的鼓,鼓皮一般是牛皮。名医说,把那个鼓皮,打破了鼓的鼓皮,拆下来熬汤喝。你看,你肚子不是鼓起来了吗?你的脸不是鼓起来了吗?我们现在要你喝破鼓的汤,打破了的鼓皮,不是破鼓吗?破鼓的汤,不就好了吗?最厉害的是,吃中药得有药引。你知道是什么药引吗?蟋蟀。蟋蟀多容易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里面的短短的泥墙边一带,那里的蟋蟀很多,书里面说,蟋蟀在这里弹琴。可是医生说要雄的,雌的一对。这也没问题。但是中药怎么讲的,这一对的蟋蟀一定要是原配。什么是原配呢?你翻开一个土块,有两只蟋蟀,一只是雄的,一只是雌的,那就是原配。好不容易鲁迅跟众多人,翻开一块土块,见到了雄的和雌的一对。结果捉住一只,另一只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各位,这样鲁迅的父亲的病没治好,所以到鲁迅16岁的那一年,鲁迅亲眼目睹了他父亲生命之灯的熄灭。

我给大家讲的一个故事,我讲这想给大家说明下面这句话:鲁迅从此不再相信中医。你明白了吗?鲁迅说中医不过是有的骗子。中医是骗子,要么是有的,要么是无的。

    鲁迅从此不再相信中医,鲁迅说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由中医,鲁迅扩大到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狂人日记》里面就有这样的两个字:吃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吃人的!吃人什么意思啊?就是摧残人的精神和肉体,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所以鲁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整体上讲是否定的。

    在鲁迅的世界观形成的时候,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认识是负面的,不仅带有负面的意识,还认为传统文化是有意无意的骗子。那么就有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吃人的。所以这样的一切组合在一起,就让鲁迅对中国的社会,对中国的历史有了他独特的认识。

    鲁迅有一篇杂文,讲中国人,讲中国的历史。鲁迅概括,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的奴隶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人从来没有尊重过人的资格。所以他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是消极的,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固定性的。也就是说,他对中国历史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对中国的现实是持批判态度的。那么这样的话,在他小时候有,凡是涉及到对社会的描写,凡是涉及到人物之间关系的描写,鲁迅都是冷峻的。

    但是,鲁迅也是热烈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鲁迅具有人道主义情怀。鲁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拥有一颗人道主义者的博爱之心,他特别同情那些被侮辱者,被损害者。你看他对祥林嫂的同情,你看他对孔乙己的同情。《孔乙己》,这短短不够三千字的小说里头,集中体现了鲁迅热烈和冷峻的风格。小说中四次提到鲁镇的人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的到来总是伴随着欢声笑语。其中有三次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发生在大人中间,孔乙己是一个值得被同情的人。科举制度已经让他失去了劳动能力,大家应该帮助他。就算你不帮他,漠视他,也比嘲笑他来得好。孔乙己不是喜剧演员,你为什么要从他的身上,他的痛处获得快乐呢?甚至到了最后一次,他已经被人打断了腿,用手撑着地上,爬过来喝最后一碗酒的时候,周围的人仍然没有忘记奚落他,仍然没有忘记从他的痛处获取快乐,在鲁迅的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严峻地批判这个社会。但是有一处描述的嘲笑,是小孩子,小孩子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与小孩的关系有一个明显的对照。我们知道,“儿童乃成人之师”啊,儿童我们成年大人的老师啊。什么事成熟啊?成熟就是一颗赤子之心没了。这不是好事啊!童心没了,赤子之心没了,悲啊。《孔乙己》这篇小说里面,鲁镇的孩子们也没赤子之心。他们向孔乙己要茴香豆吃,茴香豆不是个好东西啊,这太普通了,就像普通的农家早饭要吃的咸菜一样,哪家没有啊?小孩子天天吃,都吃腻了。但是这茴香豆对孔乙己来说是最好的下酒菜,美味佳肴啊!那些小孩要是有赤子之心,就会回家抓一大把给孔乙己让他拿去吃。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这样子做。相反地,他们问孔乙己要茴香豆吃,孔乙己很舍得,很大方,给小孩们一人一颗。为什么给一人一颗就说是大方,而不是一人两颗,一人好几颗呢?要是一人两颗的话,孔乙己就没有了。怎么知道的呢?对此,鲁迅是做了描写的:“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碟子有多大?很小。很小的碟子里头装的茴香豆也很少。这么小的碟子,这么少的茴香豆,对孔乙己来说这么珍贵,他还分给小孩们吃,小孩子吃完之后还要,为什么还要啊?就是要看孔乙己的窘态。就是要看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就是要听孔乙己说“多乎哉?不多也”。最后,这些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写周围的人对孔乙己的态度的时候,鲁迅是持严峻的批判态度的。但是在写到孔乙己的时候,鲁迅对孔乙己又施以同情,他写了孔乙己身上有很好的品质。刚才提到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吃就是很好的品质。茴香豆对孔乙己来说是难得的下酒菜啊!所以在写到被侮辱的人,被损害的人的时候,鲁迅就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

    所以他的文学风格是又冷又热。对社会的描写是冷峻的,对社会的批判是冷峻的;对被侮辱的、被损害的人物的描写又是热烈的。他的态度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同情,人道主义的大爱。要认识鲁迅文学的风格,就一定要从鲁迅的经历,所形成的创作个性,所处的历史背景对他的个性的影响等方面去进行观察

 

    下面我们来讲巴金。

    如果你把巴金的《家》的内容删掉三分之二的内容,丝毫不会影响巴金小说的思想的表达。不但丝毫不影响,而且效果更好。这是一个现象。

    一个现象,巴金在他的著作每出新版的时候,他要么写前言,要么写跋(后序)。他为他的《家》写了好多跋,专门谈他自己,专门谈他创作的价值心态,他对《家》的认知。不光是《家》,他在他的很多作品里头都写了很多的序和跋。他在他很多作品的前言和跋里头很喜欢说一句话:“我不是一个作家,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一个作家,我从来不把我当成一个作家,的确,我不是一个作家。”这句话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说,一直说到八十年代。这就有人指责他说他不是“谦虚”,而是“谦伪”。要知道,巴金是一个只靠稿费生活的人啊!这就是说,指责巴金的人犯了一个错误,他不知道巴金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你仅仅把巴金定位为一个作家,你看不起他!他怎么能仅仅是一个作家呢?他要做一个革命者,一个无政府主义的革命者、革命家。有很多关于巴金的研究著作说巴金到法国去留学,这起码是不准确的。他去法国干什么啊?两个字,朝圣。就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莫斯科一样,去朝圣。他要跟无政府主义者建立直接的联系,跟无政府主义的工作者建立直接的联系,抱着这样的目的他到了法国。他是要寻求革命的道路。他写了很多文章,宣扬无政府主义,他后来觉得通过小说的形式来宣传无政府主义会好一些,因为读者更多一些。所以他就开始了写小说。

    他写的第一个三部曲就是“革命三部曲”。革命三部曲,是无政府主义的革命。第二个三部曲是“爱情三部曲”,这个三部曲也是写革命的,也是写无政府主义革命的,写的是革命与爱情的关系。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本来,《家》的构思原来还是要宣扬无政府主义的,可是,家在连载的时候(《家》不是写完再连载的,而是边写边连载的),刚写了一个开头,巴金当时在上海,他就收到了从家乡四川打来得电报,他的大哥自杀身亡。他的大哥就是《家》里面觉新的模特,而巴金就是觉慧的模特,也就是原型。于是在悲愤之中,巴金觉得是中国封建的家族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文化,害死了他的大哥。所以巴金就临时改变了他的创作意图,把宣扬无政府主义改为控诉封建家族的社会主义和家族文化。所以这部作品中,大哥的形象是做得非常成功的。

    这就是我说的巴金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由于他信仰无政府主义,由于他要宣扬无政府主义,就造成了他作品的一种风格。巴金就把他作为一个无政府主义宣传家的语言风格运用到小说的创作中去,形成了他的小说罗里吧嗦的风格。就是这种风格,让巴金赢得了年轻人年轻人注重的是感情,感情的根基,再一个,20世纪中国的主题是革命,革命,多么激动人心的字眼,所以说巴金的小说,那么多人走向了革命,这是我讲的巴金小说的动力,这种热情这种外露这种啰里啰嗦是怎么来的,所以你,理解了作品的风格,一定要有这种,这个,创作这个作品的人联系在一起,这是我跟大家讲巴金,我再说一个作家,茅盾茅盾这个作家大家可能不太熟,茅盾有一个特点,矛盾的小说,以《子夜》为代表的小说,特别喜欢写大的社会事件,特别喜欢前景地反应社会现实,然后他为什么要写子夜呢,是1930年的初哇,他从日本回来以后因为他生病,眼睛也不好,他在上海呢就经常游荡,那么,他读了当时报刊杂志上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这个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的论战吸引了他的注意,他要用小说的形式参加这场论战,1930年的中国究竟是进入了资本主义的社会,还是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的社会,这是当时论战的一个焦点,有人认为进入了,有人认为没有进入,茅盾认为中国还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认为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在资产阶级手里,而在无产阶级手里,所以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是一个政治问题,茅盾是抱着强烈的政治动机来写这篇小说,所以我曾经说啊《子夜》是一本论战型的小说,它是要参加,关于1930年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只不过他不是写论文他是写小说,茅盾为什么这样,他为什么对社会要注重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表现1930年的中国的社会呢,这跟茅盾他的经历有关系,他这样的一种创作风格跟他独特的经历跟他独特的文学观有关系,你知道吗,盾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不是一般的第一批党员啊,准确的说,在共产党没成立前,他就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共成立以后,他不仅是第一批党员,而且是一个特殊的党员,那时候地方地方党组织,主要以广东区委,那就是省委中的省委叫区委,叫中共广东区委,中共广东区委有重要联系怎么办怎么联系呢,啊?你怎么联系呢,写信,上海什么什么路多少多少号,中国共产党,重要委员会办公处签名啊,不行,那怎么办,写明,上海某某路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杂志社,沈雁冰先生收,或者是沈雁冰主编收,盾,他原名叫沈雁冰,他当时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的一个杂志叫小说月报杂志的主编,小说月报杂志是那时候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的一种杂志,一个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杂志的主编一日要收到多少封信不管这东西有多厚不会有人理你,实际上在中央和地方的联络员,国共合作的时候,他到广东来参加国民党召开的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后回到上海,担任国民党上海市特别党部的委员,又很快回到了广州,担任国民党重要宣传部秘书,国民党重要宣传部长是汪精卫,汪精卫因为与蒋介石政见不合,到法国去游山玩水了,虽然代理国民党重要宣传部长,汪精卫请毛泽东代理,毛泽东担任国民党重要宣传部代理部长的时候,沈雁冰是秘书,秘书这一职,你平时看着,是给领导拎包的秘书,不是这个,秘书是副部长,你明白了吧,那时候的副部长不叫副部长就叫秘书,就部长接下来的官就叫秘书,毛泽东担任国民党重要宣传部长的时候,沈雁冰,秘书,他们住在我们广州的东山,东山现在就叫越秀区了,东山那一块,某一栋小洋楼里,毛泽东住二楼,沈雁冰住一楼,大革命失败以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的时候,毛泽东在武汉,担任汉口民国日报的总编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高级教官,中央给了他一笔经费,给他支票,把他带到南昌,结果呢他在武汉坐船,从九江上岸后,种种原因,他没有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这件事情后来成了他永久的愧,一直到晚年,临死前还给中央写信,请中央考虑他一生的所作所为,看他够不够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如果够,他要求入党,实际上他早就是党员,只是在1927年,没有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脱离了共产党,脱离归脱离,经过改善了思想的迷茫,到1930年的初,他又重新振作起来,回到文学界,不再从事具体的政治活动,从事文学活动,但是一个经历过政治上那么大风浪的人,他能忘记政治吗,他以文学的形式参与政治,这就有了《子夜》 .用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来剖析1931年的中国的社会,这就是茅盾小说中的陈一。

 

       我们再讲一个作家,我们讲赵树理。

我们在座的有没有山西来的同学?有吗?山西有个赵树理啊,很了不起,你知道吗?赵树理,很多人以为赵树理是土老帽,土得有洋气,土得不堪入目。我告诉你,我曾经做了一个实验,我就在广外做过一个实验。我把赵树里写《小二黑结婚》以前他写的小说,他写的散文,我把它打印出来。你们知道《小二黑结婚》吗?不知道吧?这是赵树理成名的一个必读作啊。你们以前中学没读过《小二黑结婚》吗?没有就去读一读吧。一读,我保准你拿起来就不会放下。《小二黑结婚》刚开始大家觉得很土啊,土的掉渣你知道吗。可是,我做过一个实验,我把《小二黑结婚》以前赵树理写过的小说和散文,我把它打印了十多篇,我给我们中文学院的本科生们辨认,我让他们猜,这十多篇作品是一个人写的,是哪一个人写的?我说是我们现代中国的一个著名作家写的,这个“著名作家”,我列了十位,我让他从这十位里头给我选五位,你只要选五位。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写的。你只要选五位,五个人里边你要是选对了那一个人,我就算你对。结果没有一个人写对。

    怎么选,都不会有赵树理。为什么呢?我拿出来的这十七篇文章里,句子很长,很多倒装句,有大段的静态的心理描写,大段的静态的景物描写。简直跟赵树理、跟那个《小二黑结婚》,让人看得土的掉渣,跟那个风格完全两样。那一定是喝过很多洋墨水的人写的,如果没有喝过很多洋墨水,起码要上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可是,《小二黑结婚》简直是给我们的感觉分明就是有出国境东南啊这个就是没有出过境东南才写了小二黑结婚哪。太土了,很多人看不起《小二黑结婚》。赵树理把《小二黑结婚》写出来的时候,赵树理是在太行山。太行山有着党的负责文艺工作的人呢,但他们认为,这个作品太土了,这个作品太粗俗了,没有出版的价值。最后赵树理把稿子送到彭德怀那里。彭德怀当时是八路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是朱德。八路军的总部,它的前总部是在太行山,朱老总呢,不经常来,而且,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的是彭德怀。而彭德怀起了字,表示支持这个小说的出版。这个时候小说才出版了。出版的时候你知道吗,小说的封面上把它标的不是小说,叫通俗故事。还不能称之为小说,还叫通俗故事。所以最初《小二黑结婚》在太行山就不被人看得起啊,因为它太土了。大家想想,一个曾经写过那么多欧化小说和欧化散文的人,为什么放弃了他原来的熟悉的写作套路,转而写被很多人看不起的,被很多人觉得是土的掉渣的这样的(作品)。就中国作品、中国气派的挑拨,为什么追求这种风格呢?我们要看赵树理的人生观。赵树理发现啊,他以前写的小说啊,农民根本没法接受。赵树理认为他小说的对象应该是农民。可是农民识字么?那个年代农民不识字啊你不知道吗?不像现在,现在农民不是。你想一下在1931年代、1940年代,中国的农民有多少个识字的?没有识字的。在1931年代、1940年代,像我这一辈的人,我小的时候我都能碰到很多不识字的人,他们怎么说?他们说,说他自己啊,说我是个文盲啊,我认得字、字不认得我。说俏皮话他们拿书怎么拿啊?有可能倒着拿。把一个字、一本书倒着拿。为什么要倒着来?他不知道字是这样的,他觉得是这样。听明白了吧?我小时候都听过很多这样的,何况在1931年代、1940年代。赵树理要立志为人民写作。农民,比如说鲁迅,其他可以不用说,鲁迅写祥林嫂、鲁迅写闰土,他们识字么?啊,闰土识字么?祥林嫂识字么?不识字。不识字,他怎么能够读你的作品。你是想启蒙也好,你发挥不了作用。赵树理发现了,我要对农民发生作用,为人民而写。怎么为农民而呢,农民不识字不要紧,但在农村的村里头,必须要有方丈。每个村里头都可能有教四书的人,这些人可以通过读作品,让老百姓听。老百姓通过听这个作品,或者民主思想的起因,或者科学思想的起因。所以告诉你,要写农民能够听得懂的作品。所以才去借鉴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什么叫中国古代的章回体小说?你读《楼梦》也好,读《三国演义》也好,这都是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从哪来的呀?章回体小说一般的头,就是我们古代说书人的题本,叫画本题书。什么叫说书人呢?如果我今天在这里说书,不是教务处安排我来的,没有任何考勤的东西,我来这说书,这是书堂,没有任何考勤的东西,也不会有请假条。你要给我不来,你要不请假你逃课扣学分什么什么的,然后call你的辅导员找你的麻烦。可是,我要到书堂里说书,这一切的都没有啊,也没有学分啊。你不信我这,你不来听我说书,你不影响你学分啊?没任何问题啊,可是我还得让你来,我不但让你今天来,我还让你明天一早天亮吃够饭早早地来!我不但让你来,你还要把你的亲朋好友给我带来。我不但让你的亲朋好友都带来,昨天你给了我一块钱,今天你走的时候你也给了我一块钱,不是我让你用的,你是自愿给的。你一想就给我两块钱。怎么办呢?我怎么才有这种办法?我怎么才有这种能力呢?那就是我出的这个书事故事性一定特别强。而且,还有一条,就是在关键的时候,到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额~~下课了,下一次、下一次再开这一个讲座: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你心里想稻草一样,你一定要等到下回分析,我的故事特别强,这是众多古典小说的一个特点。

    第二,尽量地按顺序,尽量地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当然,有时候也有必要的倒叙或补叙,但是注意不能多,必要的时候可以有倒叙,可以有补叙,但是,绝对不能有大段大段的意识流,绝对不能有像有一些诗那样的写法,绝对不能有像《追忆似水年华》那样的东西。你们读过吗?像有一些书,像《追忆似水年华》那样大段大段的意识流啊,那样的话别人听不懂啊。你是农民听不懂,你是机器你也听不懂啊。它是听的意思,不是看的意思。你要看,看不懂翻过头来再看,你要听,怎么可能翻过头来再听?你又不是磁带,又不能倒过来听,就是磁带倒过来听也不方便。所以一定要有很少的补叙和倒叙,一般要按顺序。很少很少有大段大段的细致的情景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照顾中国老百姓的听,照顾中国老百姓传统的习惯。所以看这小说,小说就是这样的一种追求。用农民的语言,用农民能够听得懂的方式,来写小说。简单的说,告诉你之所以抛弃了它原来写得很习惯的欧化式的小说和散文的模式,因为赵树理想要把小说写成听的艺术而不是看的艺术。给人听不是给人看。所以赵树理的作品呢,在太行山,相当一段时期里,没有人支持它,再到后来才有人支持它,再到后来告诉你读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提倡,中国的作家要写出中国的作品,要写出中国气派的作品,那一定就要你写作为中国人口主要的农民的经常习惯。后来在读了它后,告诉你我对毛泽东非常佩服。据我所知,赵树理是中国作家里头唯一的一个能够全文背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人,他就在毛泽东的讲话上对毛泽东给了理论上的支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毛主席为我撑了腰。”

    至于赵树理的文学风格,赵树理的创作激情,后来被文艺界的领导人概括为赵树理方向,文学的赵树理方向,这是我们采集的作家。分析作家的作品,分析作家的风格,我们要注意,不光要看到这种风格,还要看到一种风格的成因,作家的创作个性,作家的人生观,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还再想给大家谈一个具体的作家,因为我们尽量地谈具体问题。我给大家谈郭沫若,这个作家很多人不以为然,这在郭沫若跟共产党的关系太近,跟共产党的最高领袖的关系太近了。有人说,一个作家,应该要有他自己的人格的独立性,你为什么跟中共的最高领袖们关系那么近呢?有很多人提出非议。提出这个非议的人是他不懂郭沫若,他不知道郭沫若为什么跟中共关系那么近,他不知道郭沫若的心胸和气度。郭沫若是一个大英雄,真豪杰,大作家。你如果以小的格局来看他,你看不出。我说他是一个大英雄,是一个真豪杰,是一个大作家。我跟你说,我举个例子,郭沫若啊,在第一次大革命的时候,郭沫若到了我们广东。你知道近代,广东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郭沫若到了广东,一开始到了中山大学,那时候还不叫中大,那时候叫广东大学,后来为了纪念中山先生才为中山大学。郭沫若在广东大学每天多长时间,当兵,参加北伐军。由于郭沫若的才华起了北伐军总司令(蒋中正)的赏识,郭沫若很快就做到了北伐军政治部的副主任代理主任,他的军衔在三个月之内升到了中央。蒋介石发了密函,蒋介石说我们要精诚合作,将来等中国统一了,长江以南的地区都归你郭沫若管。我们知道像蒋介石这样的流氓政治家,他的话靠不住。可是你知道吗?郭沫若不是冯玉祥,郭沫若不是李忠仁,郭沫若不是广东的陈济堂,陈铁霖。我说的意思大家明白吗?他不是军阀,他对蒋介石构成不了威胁,只要他愿意为蒋介石所用,蒋介石是巴不得已啊。蒋介石是盼望着能为他所用。只要他为蒋介石所用,国民党定都南京,名义上统一中国,起码让他管理长江以南的地区,弄个国民党的这个中常委干干也不是问题,绝对不是问题。他现在就是北伐军代理主任,你想想。可是你知道吗?就在此次谈话中,郭沫若发现老蒋想破坏国共合作,欺负共产党,背弃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郭沫若马上跟蒋介石分道扬镳,写了著名的讨蒋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通遍全国。你看,这结局是什么,蒋介石通缉他吧。蒋介石是中国头号的军事强人啊,你跟中国头号的军事强人对着干,你有什么后果,可郭沫若就这样干了。这是真英雄,这是真豪杰。明白吗?你能做出这样的举动吗?你能不能做出来啊?这还不算,后来又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从武汉坐火车赶到南昌,参加南昌起义。这还不算,大家注意,南昌起义失败了,失败的南昌起义的部队向我们广东的潮汕地区流窜。就在流窜的过程中,郭沫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就是郭沫若跟共产党关系的真相。明白了吧?我们在座的今天有很多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是光荣的,是正确的,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你今天入党,很多人都羡慕你。你明白吗?那个年代,共产党,只有共产党人认为它是伟大,光荣的,起码老蒋不这么认为,老蒋认为是土匪,他要剿杀你,剿灭你。好不容易搞个南昌起义,南昌起义还失败了。所以用一句文学的语言来说,郭沫若是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里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最没有希望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这就是我说郭沫若为什么大义气,为什么真豪杰。若以小人之心来观察郭沫若的话,那你看不懂。再说一个例子,抗战期间,因为郭沫若受到蒋介石通缉,郭沫若后来到日本紧急避难,在日本一待待了十年。抗战的时候,蒋介石要招他回国,取消了对他的通缉,抗战需要人才,国共要合作。但是不能公开地说,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啊。他没公开,郭沫若就偷偷地回来了,郭沫若化妆成别人偷偷地回来。他不可能拖家带口,把妻子儿女都带回来,所以他自己回国,把妻子儿女留在了日本。虽然他的妻子是日本人,但是你想,以你这样的人物回国抗日,你的妻子儿女在日本,他会遭多大的罪,一般人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吗?在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面前,郭沫若毅然选择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现在的人炒房,炒股,希望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郭沫若为了民族,他牺牲了个人,个人的家庭,个人的情感。1959年,郭沫若写了一部历史剧,这部历史剧叫《蔡文姬》,《蔡文姬》讲的是文姬,蔡文姬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个有名的才女。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蔡文姬成为南匈奴左贤王的妻子,并且生得一儿一女。魏国的丞相曹操知道蔡文姬流落匈奴,派人重金到南匈奴把蔡文姬赎回来。蔡文姬的丈夫匈奴左贤王,一开始不同意蔡文姬回来,但曹丞相的面子要给,条件是不能带走他们的儿女。蔡文姬为什么要回去呢,两件事情,曹操给她两个任务,第一个兴盛汉字,因为她很有才华,第二个要整理蔡文姬的父亲留下来的遗物,这是为了发展民族的文化事业,蔡文姬因此回来了。但你想在那个年代,一个做母亲的人要抛弃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回到中原,生离意味着死别。现在交通很方便,但那个时候蒙古离中原骑马的过程中有战乱,土匪等,而且匈奴与汉的关系时好时坏,她把两个孩子留在了匈奴一个人回到了魏国,蔡文姬的心情一直很矛盾。

(视频中)

    这个。这段话,这段话呢,就是这个,曹操派去的董祀,董祀就劝蔡文姬:“不要总是在意个人的情感,要想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所以很多人都批评郭沫若:“郭沫若啊,你写的这段话是假、大、空,是假话、是大话、是空话,一个人怎么可能因为想着民族的事情,因为想着国家的事情而不考虑自己的事情呢,怎么能做得到呢?

一般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可是我刚才跟大家讲的还记得吗?这一切郭沫若都做到了,郭沫若自己做到了,所以对于郭沫若来说,这段话不是假话,不是大话,不是空话,是他自己的心得,是他已经做过的事情。我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特意给大家放这段视频是什么意思呢?你要看看一个作家,在一个作品里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你不能孤立的看,你要跟作家的生平联系起来,你要跟作家的思想状态联系起来。

郭沫若是一个真豪杰,是一个大英雄,是一个大作家。你不能因为读惯了李清照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再读郭沫若时就会觉得很奇怪了,那格局太小了,郭沫若是大格局。所以,大家要注意,我们欣赏作家,判断作家的价值,不同的作家,我们应该联系他的生平,联系他的思想发展来探讨。就这样,也就会深刻的理解作家。

我们学习中国现代的文学名著,学习中国现代的文学经典,首先,当然是通过经典的精神来陶冶我们的情操,其次也通过阅读本身来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当你欣赏多了,你的眼界也就开阔了,你的眼界开阔了,那么就能辨别出什么是真正的大作品!

好了,今天我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