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论道】第41期:杜甫与江南
文字:姚淑芬、彭敏静 图片:姚淑芬、彭敏静
今天,路成文老师给英语教育学院和艺术学院的同学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精研唐宋诗词的路成文老师,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带领同学走进“诗圣”杜甫的世界,并阐述了杜甫与江南的关系。
路成文老师介绍今天讲座的主题:“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
路成文老师讲座的主题是“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侧重于阐述杜甫与江南的文化关系。
在进入主题之前,老师先向同学简单的介绍了杜甫。杜甫有“三顶桂冠”——“诗史”、“集大成”、“诗圣”。其中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的遭遇,流落陇、蜀,经历安史之乱,用诗笔写出自己在流落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然后,老师重点介绍了杜甫的仕途不顺。杜甫为官不久,安史之乱发生,做官的理想抱负受到了大大的挫折。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被安史叛军所俘的杜甫写下了《春望》,表达了自己忧国和思家的情怀。待逃出重围后,杜甫投奔肃宗,并被任为左拾遗。但因营救好友房琯而触怒肃宗,被贬华州。在任职期间,华州饥荒,哀叹国难民苦,并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弃官而逃。几经辗转难以维持生计的杜甫到了四川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待严武去世后,杜甫离开成都,落叶归根回到洛阳便是他晚年最大的愿望,《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抒发了其思乡心切之情。本去洛阳,但湖北战乱,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向南躲避战乱。此时杜甫忆起年轻时在江南有一段浪漫漫游经历,便萌发前往江南的想法。最后,在颠沛流离之中,这位命途坎坷的诗人逝世于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
接下来是主题的绪论,老师讲解了江南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为什么历史文化名人热衷去江南,特别是在他们的青年阶段。是因为江南不但流传着各种传说,并且有难以抵挡的历史魅力。
然后老师进入主题,讲解杜甫与江南的关系。为什么杜甫有着强烈东下的情感?老师在广泛阅读分析后,得出主要的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江南曾经给其留下深刻印象。在年轻时,他在江南苏州、黄州、绍兴等地有过一段浪漫的游历经历。身处成都,杜甫忽然兴致勃勃想起王徽之雪夜乘舟访戴逵的故事,诗中《卜居》最后两句“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更表明,此时的他向往江南。除此之外,年超五十的杜甫写下《壮游》,追忆过去。“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字字行间透出杜甫对江南的向往。
路老师讲解《壮游》
第二个原因,四川动荡,杜甫一家来到长江三峡,因土地贫瘠不足以维持生计。此时,扬州市作为各种商品必经的地方,是一个交流中心,天下物质转运地。在西晋灭亡以后,东晋不断地发展,南朝几百年的历史,使得经济社会进展飞快。从《宋书·孔季恭等传论》、《送陆歙州诗序》我们可以知道唐朝江南的兴盛,富裕情况。因此,杜甫认为,江南物产丰富,物价不会那么高,身心问题能够得到解决。《遣闷》中“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他对江南抱有希冀,希望能够在江南过上比较好的日子。
第三个原因,对亲人的牵挂。从“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我们可以知道他非常地挂念流落在江南的弟弟。杜甫不是感情苍白。梁启超曾经写过一本书《情圣杜甫》,,杜甫不是诗圣,而是情圣,由此可见,杜甫感情丰富而且崇高、崇真。他对国家有感情,对人民有感情,对天下有感情。他是个博爱的人。在流离失所时,他想要找到自己的弟弟,从他的诗《元日示宗武》 中,他对自己的儿子写诗时也不忘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思恋。从《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我们更可以看到杜甫一定要找到弟弟的决心。
生存陷入困境,战乱后丢失的亲人。杜甫在《壮游》中追忆江南,没有真正到江南,他写了很多诗篇,他感到欣慰,他对江南有切肤之情。杜甫晚年流寓巴、蜀、荆、湘所作诗篇,言及江南的委实不少。它们或追忆年轻时代的吴越之游,或因时、因事、因物、因境而语及江南。《春日梓州登楼二首》之“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比较典型地表达了杜甫在特定时期迫切希望离蜀适吴的心态。尽管他未必真的“厌蜀”,但他对江南的思念和向往,却是发自内心的。这其中,既有对于文化江南的眷念,又包含生存之希冀、亲情之召唤。杜甫虽最终病殁于洞庭湖一叶扁舟之上,未能实现再到江南的愿望,但他早年的吴越之游,以及晚年对江南的思念、向往和咏赞,使其与司马迁、王谢子弟、李白、孟浩然等一起,成为江南文化的参与者和丰富者。
今天路老师讲了杜甫和江南,其实就是希望大家之后可以做到设身处地、书真实感人,它讲述着打动人的故事,是精神、情感的呈现。儒家经典的作品,贯穿在是人群体血脉之中。诗和历史、信仰结合一体,表达诗人心中之志,比如建功立业、追求不朽、对于天下苍生的关爱等等。
我们现在身处岭南,那从江南到岭南,了解核心文化观念,最好的材料就是作品。诗歌可能是更真实的历史。通过诗歌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记录下来。特定的人群带着特定的观念。中国人和外国人写的东西不一样。对于材料的反映也是不同的。
何老师总结:
刚刚路老师针对杜甫和江南的关系进行了示范。诗歌即史诗,杜甫是诗圣,他把个人和国家与自己的情绪结合起来。在安史之乱之后,杜甫用人类的智慧去表述时代的动乱,好山好水表达了他对江南的向往。人靠粮食来生存,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何老师在阐述屈原长江流域、汉江一代文化、东晋偏安,再次南迁等说明江南的初次开放。另外江南勾起了杜甫对弟弟的思念。我们可以知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以及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我们生活在岭南,应该学会用自己的笔去写生活中的场景,写自己的诗、书,成就生命的厚度。我们失去生命时,还能留下我们的文字。通过文化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历史变迁。
提问环节:
路老师:大家对于杜甫都很熟悉,所以容易产生共鸣,大家可以直言不讳。学会提问题。
提问1:杜甫对江南的感情到底是什么?有点听不懂,其实很想听懂。
路老师:杜甫与江南无直接的关系。杜甫对江南怀有一种希望,希望自己有一日即使回不到自己的家乡河南,但是可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至于为什么杜甫想去江南,其实源于杜甫对江南的认可。这种认可不始于杜甫。其实源于吴越争霸、秦始皇等。杜甫认可江南的山水人文。他希望自己有一个好一点的归属。他生活非常地艰难,希望能够东下江南,能够生存下来。而生存是最低层次的目标。而且他渴望与弟弟团聚,这也是触动杜甫对江南的希冀。但是最终事与愿违,连死在哪里都无法实现,只是后来他孙子那一代托人把骨灰迁回家乡。他一生都挺悲凄的。
提问2:你在研究杜甫的时候最大的收获和感受是什么?
路老师:我在研究杜甫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和他进行一次对话,不是对着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杜甫。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更多地关注当中的现实。杜甫漂泊在外,他对江南有着希冀。
提问3:您说杜甫认可江南文化,所以向往江南。那请问江南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路老师:杜甫认可江南的山水文化。在《壮游》中,杜甫追忆自己的年轻时代。兴趣主要是一种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关注。这是他对文化的认可。他更多的是道家的观念,对历史留下的痕迹的眷念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