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活动 > 正文 研究生活动

中文学院13级研究生举行学术沙龙之一:讨论鲁迅与沈从文的鬼魅书写

发布时间 : 2015-11-27 点击量:

 

 

 

1116日,中文学院13级研究生举行了一次学术沙龙研讨。该沙龙的主持人与主讲人是文艺学专业13级研究生张莹莹,主题为:从写“鬼”到造“人”——讨论鲁迅与沈从文的鬼魅书写。参与本次讨论的有指导老师申霞艳教授、张宁教授、陈咏芹教授以及13级的全体研究生。整场沙龙围绕两位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鬼”形象进行讨论,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兴趣,现场气氛热烈。

整场沙龙时长大约90分钟,首先由张莹莹进行该主题的个人报告。张莹莹指出,本次沙龙选择研究鲁迅与沈从文的鬼魅书写,不仅总结了她三年来的研究生学习,也解决了她一些人生思考的难题。首先,在报告中张莹莹首先提出比较鲁迅和沈从文的必要性。两者同是五四作家,而且他们在各自的写作动机中都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通过小说,来改造“国民性”。另外一方面,两位作家都有着阴暗面,所谓的阴暗面即具有消极经历或者消极想法态度。鲁迅和沈从文都在爱情上受过挫折、鲁迅认为自己受旧文化的影响依然非常大,沈从文则基本上完全依靠湘西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最后鲁迅和沈从文对在政治上保持了“独立性”。所以,拿二者作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报告中第二部分,张莹莹则提出了鲁迅和沈从文能够写出“鬼”的来由。第一、鲁迅在《朝花夕拾》的一些文章中就透露他从小喜欢妖神鬼怪;第二、鲁迅故乡绍兴流行一种讲“鬼”的《目连戏》;第三、鲁迅父亲凤仪的葬礼有大量的仪式。而沈从文写“鬼”的来由即因为他所在的湘西地区流行着各种巫鬼文化,另一方面,他在从军之时听过了很多鬼故事。

报告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张莹莹开始细谈鲁迅和沈从文写“鬼”的片段,以此延伸到两者写这些“鬼”时的写作背景以及写作意图。沈从文写“鬼”,首先是传唱美好而充满神秘美丽的湘西魅力、讽刺政治迭换带来的悲剧,最后是以“鬼”的忠贞来讽刺现代人的劣性和虚伪,达到改造人性写作目的。鲁迅写“鬼”,从浅层开始理解是对“旧文化的赞赏、依恋”、“国民性改造”的一部分,最后实际上是以“鬼”作为作者在灰色地带所能安置的名分,抵抗黑暗与光明的简单对立,抵抗绝望。两者都有以写“鬼”来改造“人性”的写作意图,但在一定程度上,鲁迅更为深刻。

在张莹莹进行了50分钟的报告之后,三位老师针对其报告进行了提问和评价。陈咏芹教授认为,该报告的主题起得非常好,研究鲁迅的“鬼”的书写,也是一次非常有勇气的尝试。但是在鲁迅客观地写“鬼”以及用“鬼”作为抽象意义代表他物,这两点应该有更加详细的区分,会使研究显得更严谨。随后,张宁教授发问报告人,认为鲁迅的“鬼”究竟是什么?他认为,鲁迅的“鬼”不会让鲁迅掉到了精神的深渊的同时,也不会有彻底的光明。这一点,是所有研究鲁迅的人在研究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另外,用“光明”和“黑暗”两个词语作对比,可能未够合适。

 

讨论中,有同学不断针对报告的主题进行发问。认为该主题中的“造‘人’”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张莹莹就此问题再次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在热烈的讨论之后,由张莹莹的研究生导师申霞艳教授进行了报告的总结。申霞艳教授认为,这样的研究题目,在当今的学术研究环境下非常地具有难度,一方面已经有非常多的学界前辈对此进行过相关研究,另一方面,鲁迅与沈从文的可比性依然值得质疑。对此,张莹莹表示,鲁迅与沈从文的对比,是她解决自身在学术阅读中的问题,例如鲁迅代表的“五四传统叙事文学观”与以沈从文、张爱玲为代表的“日常叙事文学观”在当代学术界依然碰撞不断,应该如何处理和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议题。

整场学术报告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认真听取和讨论中顺利完成,也成为13级研究生系列学术沙龙的一个很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