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活动 > 正文 研究生活动

学术沙龙: 论《摩诃婆罗多》中的“灵肉双美”意识

发布时间 : 2017-04-10 点击量:

 

 

  2017313日下午,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田克萍主持的名为“论《摩诃婆罗多》中的灵肉双美'意识”的学术沙龙,于我校二教204顺利举行。参与本次沙龙的指导老师有肖四新教授和申霞艳教授,听取沙龙讲座的有2014级硕士研究生及2015级硕士研究生。

学术沙龙.jpg

   沙龙开始,主讲人田克萍讲述了当前对学术界对印度文化“出世论”的争议和质疑,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回到印度文化的源头——《摩诃婆罗多》。她讲解了“灵肉双美”一词的由来,并对它的范围作出界定。从命运观、行动观、正法观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灵肉双美”意识在《摩诃婆罗多》中的表现。她认为,“灵肉双美”意识的形成, 首先要追溯到史诗在远古时代就对灵和肉所作出的明确区分。其次,由于灵和肉之间最显著的一个区别是永恒与腐朽,那么史诗中的原始初民对时间的感悟也就与“灵肉双美”意识的形成密不可分。而时间在史诗中具有双重属性:宏观上的无限循环和微观上的单向不可逆。这种双重属性让史诗同时产生了两种相反的人生取向——出世与入世。因此对出世与入世的并重无疑也是“灵肉双美”意识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随后,为了对史诗中的“灵肉双美”意识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她利用显文化与隐文化的理论将《摩诃婆罗多》与《老子》进行了比较。

沙龙2.jpg

   最后,研究生导师肖四新教授和申霞艳教授对于主讲人的主题分别进行了点评,肯定了主讲人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具有学术价值与趣味性。也指出了沙龙的不足之处,比如对“灵肉双美”意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时应当不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应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现状一同进行分析。与会同学积极参与讨论,气氛活跃。此次沙龙加深了大家对印度史诗的认识,激发了同学们对印度文化的好奇心,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