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活动 > 正文 研究生活动

由磕头引起的文野之争——重读马戛尔尼使华中英礼仪冲突

发布时间 : 2017-04-10 点击量:

 

 

 

313下午,2014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邹容主持的“由磕头引起的文野之争——重读马戛尔尼使华中英礼仪冲突”为题的学术沙龙于二教204室成功举行。我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申霞艳教授、肖四新教授以及中文学院2014级、2015级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邹容首先简单介绍了学术界关于“马戛尔尼是否磕头”问题的三种代表性意见,同时坦言,本次沙龙并不希望着重在马戛尔尼有无磕头等史实细节的考证,尽管这也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而是希望在以往丰硕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采取一种更加历史、辩证、整全的观察视野探讨磕头之争背后的历史意涵。接着,便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和分析:一是从中英文化比较层面上,试图改变过去现代与传统比较单纯化的认识。这不仅透视马戛尔尼磕头事背后的文明野蛮的认知差异,也具体分析礼仪冲突背后重要的文化误解,即中英双方对“天”的认识差异。二是从中英双方行为比较出发,通过丰富的史料,展露马戛尔尼一行的真实目的及被遮蔽的18世纪的中国,从而得出中英双方真正纠结的并不只是形式上的礼仪文明之争,也在于中英“两大帝国构建之间的冲突”的判断。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邹容并不希望如传统观点那般惋惜乾隆错失了现代化的机会,或是停留在对文明等级高下的评判上,而更希望通过对历史现场的还原,打破既往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单纯文明进化论的刻板印象,更希望将问题往更深处讨论,如文明和野蛮的区隔在哪?文明等级的标准对世界秩序的影响?文明等级的话语进入晚清中国后,为什么给国人的心灵造成如此重大的冲击和创伤?中国与世界之间,为何总是在“文明”的问题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纠结?

 

 

 

 

 

沙龙的最后,申霞艳老师和肖四新老师分别对此次沙龙做了总结和评价,指出此次沙龙活动选题生动有趣,能够从历史和现实语境入手,重新马戛尔尼的磕头风波及对乾隆时期经济状况及社会心态,史料证据丰富且充分,视野较为开阔,对突破旧的单一学术思维较有帮助。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即是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窠臼,对于形成好的学术论文是极为不利的。在邹容的主持下,在场的老师和同学积极参与讨论,谈各自对生活、学术中的“文明等级”经验,氛围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