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下午“新世纪广东电影的他者形象与自我认同研究”主题学术沙龙活动于我校四教316成功举行。本期文学沙龙为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研究生文学沙龙系列活动的第五期,由2012级文艺学研究生谢小芬主持,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海玲副教授以及2012级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共同出席。此次沙龙采取了报告展示与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围绕着“新世纪广东电影的他者形象与自我认同研究”这一中心议题展开,分别讨论了“他者之香港:作为雄性想象”、“他者之外来工:作为审视对象”以及“本土:被遮蔽后的意象”等相关问题。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观影经验及理论知识,对这一议题中的身份认同等理论进行了讨论及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广东电影的发展表达了一定的看法,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为沙龙的学术方向理清了思路。
沙龙伊始,谢小芬同学先向大家介绍了广东电影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同时对身份认同理论做了简单的梳理,之后便以大家熟悉的电影《外来媳妇本地郎》为引子,引入沙龙的主题。首先以电影版跟电视剧版中人物形象的改动因由切入,分析了康伯形象作为“父”之名的出走和回归,并指出“父”之名的隐喻——香港,在这个意义上,香港成为广东人在确立身份认同时关于他者的一种雄性想象。随后,从广东与香港的文化渊源、地缘位置和经济联系等因素分析了香港成为雄性想象的内在背景。其次,沙龙第二部分分析了外来工形象在广东电影中的展示,指出一方面广东电影以言语策略和性别修辞来限定我群的“边界”以排除他人,一方面广东电影又始终展示了一种包容、理解、开放的态度,表达了一种对外来工的人文关怀。在沙龙第三部分,分析了在自我与他者的比较中,广东电影通常倾向于展示以广府文化为代表的家族观念、“和”的意蕴以及小市民阶层意识,遮蔽了其他民系如客家民系、潮汕民系等传统文化,同时也遮蔽了尚未发展起来的地区及事物。针对这些问题,来自潮汕的吴璐薇同学现身说法向大家介绍了潮汕文化特色,并提到了一部由学生制作的本土电影《鮀恋》,难能可贵地再现了潮汕本土文化。来自韶关的陈玲同学也介绍了客家文化的一些特点,同时提到了《等郎妹》这部客家民系电影。其他来自省外的同学表示在此前没想过广东电影里的这些隐喻,表示非常有意思,也各抒己见地表达了自己一些看法。
沙龙的最后,刘海玲老师对此次沙龙做了总结和评价,指出此次沙龙活动选题生动有趣,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对当下广东电影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学理探究,内容详实,分析具体到位,见解独特。本次文学沙龙现场气氛热烈,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与沟通,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知识交流和对话空间,使参与者能够充分分享彼此的经验与见解,进而开拓研究生的视野,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了学院的学术氛围,是一次有意义的学术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