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原站栏目 > 研究生文化 > 正文 研究生文化

学术沙龙活动第三幕:从“80后”写作看“青年亚文化”

发布时间 : 2014-12-30 点击量:

   1219日下午,从“80后”写作看“青年亚文化”主题学术沙龙活动于我校北四教316成功举行。本学期文学沙龙为中国语言文化研究生文学沙龙系列活动的第三期,由2012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张敏瑜主持,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安副教授以及2012级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共同出席。此次沙龙采取了报告展示与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围绕着“透视80后写作”中的“青年亚文化”这一中心议题展开。先时分别讨论了“80后”写作形成潮流的“80后写作”及“青年亚文化”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梳理及最后界定,接着背景,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剖析“80后”写作中的“青年亚文化”诉求,最后探究该科“青年亚文化”终被收编出路等相关问题。出席老师与及研究生们积极发言,提出了自己对该议题的理解及意见,并在热烈的讨论中对这一议题进行延伸,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对“90后”,“00后”中的“青年亚文化”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沙龙伊始,张敏瑜同学首先结合多媒体展示手段以文学报告的形式介绍了改革开放背景下,“80后”写作的形式及其中包含的“青年亚文化”诉求,拟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对“80后”学历,职业上寄予过高期待,形成无形压力,迫使“80后”通过文字宣泄压力,逃离学校、家庭束缚倾向;青春期情感萌动,性意识抬头,对性的好奇心激增,另外在性追求方面一旦受到小挫折,就“为赋新辞强说愁”。(二)受港台影视内容影响,以及“一炮而红”影星历程影响,希冀少付出努力,一夜成名。(三)改革开放,尤其90年代以后,娱乐行业快速发展享乐主义的潜在价值观与成人不断强调的艰苦奋斗形成巨大矛盾;享乐主义的潜在、成人娱乐生活丰富、“新概念”等征文活动、《萌芽》杂志、互联网“贴吧”、书商等合力推动。

   接着,张敏瑜同学分析了“80后”的写作风格特点,认为其大部分冷漠,忧伤,对抗意识强烈,具有“狂欢”色彩,并于七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嬉皮“青少年亚文化”相比较,认为其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然后,结合“80”后写作现状,从体制、文体结构、市场活动等多个层面,结合“文学研究”中的“收编”理论,认为“80后”写作由于体制,商业活动等原因,最终走向归寂的出路。

   期间,同学们就各部分内容进行了活跃的讨论以及较为深入的交流。吴璐薇同学指出“80后”写作书写了青春期的特定情愫与迷惘期具有一定普通性,因此当今“80后”“90后”中也能引起一些共鸣。谢小芬同学列举了一些她亲身阅读过的“80后”作品,认同报告人总结出的写作作风。在沙龙最后,就报告最后部分,李安副教授指出“80后”写作走向“收编”的原因还包括“80后”生理上成长促进心理形成长。“三十而立”后思想趋向成熟,所以作品中的对抗因子有所减少。李安副教授对这次沙龙活动作总结,指出此次沙龙活动选题生动有趣,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对当下习以为常的热点进行深入的学理探究,内容详实,分析具体到位,见解独特。在报告进行中,表达流畅,逻辑清晰,具有启发性,讨论活跃,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文学沙龙。

   本次沙龙的现场气氛热烈,有孜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了一种轻松、自由的知识交流与对论的空间。借此平台,相关内容的理解与经验,进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间,李安副教授引经据典并结合当下时事,文化热点的发言为研究生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启发,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沙龙活动在自由的对话中很好地展现了文学与学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