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3日下午,中文学院研究生导师前沿讲座在学院会议室开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生导师林玮生教授向学院师生分享了他近年来的研究论题和成果:比较文学“三态论”——新语境下比较文学的形态裂变。

林教授指出,20 世纪下半叶以来,比较文学界的危机论与死亡论呼声接连不断,比较文学确已发生了诸多新变化。面对这一情况,传统比较文学的学理已很难有效阐释。通过建构“三态论”,即将比较文学划分为实践比较文学、学理比较文学与他化比较文学三个形态,使比较文学的传统与新生的共象得到系统的阐释。“三态论”不仅重估了常常被忽视的实践比较文学的价值,而且接纳了他化比较文学,使比较文学界长期以来以“一态”去统称事实上“三态”所带来的误指与纷争得到合理的化解。
林教授认为,比较文学的实践形态,是一个古老的客观存在,当实践活动反复出现,不断上升为某种形式,并到达了一定临界点时,理论形态便会在实践的腹中涌动而最终诞生。学理比较文学诞生后,与实践比较文学保持着和谐关系,但到了 20 世纪下半叶,学理形态发生了新变,脱离了实践形态而走向自恋、自扰,乃至自言自语。面对这一新现象,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理论来阐释,可以把这种学理的异化现象称为学理他化或他化学理,即他化比较文学。
林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后学”的语境之下,文学他化现象在比较文学领域的上演形成了他化比较文学。文学在他化中,逐渐脱离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审美性、人道性、故事性等,比较文学在他化中则表现为学理与实践的脱离,走向自律。对于比较文学的理论化趋势,传统学派提出诸多质疑和批评,但它却是一个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比较文学“三态”具有不同的取向,不同的范式,不同的范畴,可以有效地解决了原来用“一态”(即三态共名于“比较文学”)去笼统指称三态所带来的矛盾纷争。

主讲者简介:林玮生,广东省揭阳市人,英语教授(双教授)、比较文学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比较文学)博士后。2011年独立荣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省人民政府奖),2012入选年广东省第七批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