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申霞艳教授为中文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开展了以《暗店街》与“诺奖”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前沿讲座。今年10月份,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再次掀起了一场诺贝尔奖文学热。申霞艳教授对诺奖的研究多年来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本次讲座她以《暗店街》的文本细读作为主要方法,探寻“诺奖”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
一开始,申霞艳教授介绍了莫迪亚诺的基本情况,以及国内作家对莫迪亚诺的相关评论。其中,王小波与王朔的创作都深受莫迪亚诺的影响。接着,以《暗店街》的开头“我的过去,一片朦胧。”开始进入文本,指出这次引用使这个开头像“多年以后”一样声名远扬,尽管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叙事指向。申霞艳指出,小说这门虚构的艺术被很多很多观众以为是消遣,事实上,现代小说家们提高了叙事门槛,他们邀请读者猜谜,使解读现代小说成为考验读者的想象力和耐力之战。
讲座的中心以讲述《暗店街》的每个重要篇章情节为主。《暗店街》以第一人称叙事,“我”患了遗忘症,在私家侦探事物所工作八年,这家事务所是于特于1947年创立的,“我”现在使用的姓名居伊·诺朗就是他给起的。为了打捞被自己失忆的前半生,“我”利用侦探技艺持续地寻访故地旧友,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我”访查过的对象身份众多:俄国流亡者、美国钢琴师、咖啡厅老板、城堡的园丁、滑雪教练、赛马骑师等等无奇不有,他们都有复杂的身份,留下了战争隐晦莫名的印迹。结合莫迪亚诺的身份背景,申霞艳表示,幽暗的成长、身份认同的困难决定了莫迪亚诺写作的焦点所在。从《星形广场》和《暗店街》开始,莫迪亚诺就在试图阐释“我是谁、从哪里来”等最根本的哲学问题。这种不屈的追问也是法国作家的自觉和传统。

讲座的第三部分是由同学们自由发问与讨论,有不少同学提出,莫迪亚诺的写作实际上与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主旨相似,例如诺兰的电影作品《记忆碎片》和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的《陆犯焉识》都以“寻找身份”为线索展开故事,以此表达作家对历史创伤记忆的批判。申霞艳回应相关问题,表示如果能够从这样的一种线索开始思考,将莫迪亚诺作品的影响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观察,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整场讲座讨论热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其他的有趣的观点,最后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