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原站栏目 > 研究生文化 > 正文 研究生文化

学术沙龙活动第一幕——中国式“快闪”的狂欢与理性

发布时间 : 2014-12-04 点击量:

1126日晚,2012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皮婵媛主持的以“中国式‘快闪’的狂欢与理性”为主题的学术沙龙于我校四教316成功举行。我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何明星教授,以及中文学院2012级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此次学术沙龙围绕着“‘快闪’概说”、“‘快闪与狂欢”、“‘快闪’狂欢背后的理性因素”、“中国式‘快闪’的理性倾向”等问题进行展开。在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均积极踊跃地发言,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

沙龙伊始,皮婵媛同学以2013年发生在伦敦st pancras车站“快闪”活动的一个视频导入,让大家对“快闪”这种行为艺术有了一个直观感性了解。之后又对“快闪”的起源、活动的方式进行了概说。沙龙第二部分,皮婵媛同学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来对“快闪”进行分析,认为“快闪”的广场性、全民性、反叛性具有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非理性特点。沙龙第三阶段,皮婵媛同学引导大家一起剖析了“快闪”在狂欢背后隐藏的理性因素,发现“快闪”这种看似无厘头的行为,并不像自己声称的那样是一种完全非理性的狂欢,其背后隐藏着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和他们张扬个性的、渴望交流、宣泄压力、发出声音的诉求。沙龙第四阶段,皮婵媛同学对中西“快闪”进行了比较。发现由于政治语境、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式“快闪”的理性倾向更加明显。随后,参与此次沙龙的师生对“快闪”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肖钰同学对“快闪”的社会意义提出疑问。皮婵媛同学回应认为“快闪”看似无意义的狂欢,实际上是有一定意义,尤其是中国近期的一些公益“快闪”的社会意义更加明显。吴璐薇同学和张敏瑜同学认为中国之所以会出现“快闪”这种文化现象,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和网络媒体对中国青年人的影响。何老师认为中国式“快闪”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狂欢的内核,变成了一种借以宣传主流价值观念的新形式。谢晓芬同学和陈琳同学也积极发表了自己对“快闪”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

沙龙最后,何明星教授对此次沙龙做出总结,指出此次沙龙主题有趣,活动准备充分,参与人员讨论度较高,讨论气氛融洽,此类活动的举办带动了学院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