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管理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伟大的艺术不应被仇恨——西方“仇恨戏剧”现象讲座

发布时间 : 2013-12-24 点击量:
 

本网讯2013年12月20日,由中文学院主办的关于西方历史上“仇恨戏剧”现象的讲座在三教422举行,这次讲座请到了著名法国教授弗朗索瓦·勒塞克勒主讲。勒塞克勒教授主要讲的是欧洲特别是法国的戏剧,他研究的方向是戏剧这种艺术形式为何会遭到抗议。

从“戏剧之爱”出发引出话题

勒塞克勒教授首先从19世纪末剧院的成功出发,阐述为何戏剧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他分别说到了戏剧家、演员和观众三个方面:戏剧家喜欢戏剧,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写剧本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演员喜欢戏剧,因为通过演戏,他们不仅可以赚钱,而且可以取得很高的名誉和地位;观众喜欢戏剧,是因为看戏能得到不同于读小说、诗歌的感官感受,而且以前买书要比看戏贵得多;同时剧场的氛围是吸引观众看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那时看一场戏,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会聚在一起,就像现在看一场足球赛那样,观众之间有着共同的热情,并且会乐于分享这份热情。

勒塞克勒教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张17世纪初一场戏剧的照片,表现了那个时候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还用了一张1767年剧院大厅的照片说明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相隔的距离很短,几乎没有界限。

紧接着,勒塞克勒教授补充了戏剧取得成功的第四个原因:14、15世纪欧洲主张振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戏剧因其独特的怀旧觉,在当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勒塞克勒教授还引用了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演出的例子,使分析更加形象生动。


丰富的材料让讲演更为生动

以莫里哀为转折点

既然戏剧这么多优点,为何会有群众仇恨戏剧?勒塞克勒教授通过法国著名戏剧家莫里哀(1622~1673)的经历开启这个话题。他提到,莫里哀的戏剧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因为莫里哀自身就是一位喜剧演员,他拥有自己的剧团,拥有很多收入。其次是因为他是位有创意的戏剧家,他创作出了许多流芳百世的喜剧。另外,还因为他得到路易十四的保护。但这也引来了许多人的争议,使莫里哀成为反对戏剧者攻击的对象。

 “仇恨戏剧”归因

之后,勒塞克勒教授讲到了戏剧为何饱受争议的问题。他总结了四点原因:在宗教观念上,戏剧表演是魔鬼的表演,不应受到欢迎;从道德层面来说,戏剧中展示的女人的身体,触及到道德伦理;戏剧会使人上瘾,有一种类似吸毒的效果;戏剧对宗教造成挑战,人们不去礼拜而去看戏,剧院成了教堂的竞争者。

“戏剧成了社会一切问题的替罪羊。” 勒塞克勒教授如是说。

接着,勒塞克勒教授又为我们介绍了历史上“仇恨戏剧”的三个浪潮:路易十四时期,部分戏剧反映君主专制政府的情况,遭到批判;大约是1684年开始,人们把天主教内部的冲突延伸和投射到戏剧上;1760年后,以莫里哀为代表的戏剧家写出了带有挑衅性的剧本,著名的有莫里哀的《夫人学堂》、《伪君子》、《唐·璜》等,引起了一群为数不多但有强大影响力的人的抗议。勒塞克勒教授指出莫里哀等人的行为是为了让非宗教文化脱离宗教控制,因此受到了宗教人士的反对。

最后,勒塞克勒教授分析了意大利导演罗密欧·卡士铁路奇的作品《印象·圣子之脸》在法国巴黎上演时造成游街抗议的例子,他强调了游街横幅上的字:“共和国是非宗教的,法国是基督教的,并且我们要持续战斗”,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样一部戏在同样是基督教的教徒中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我们是否要因为给少部分人让步,而干预了文化的运作呢?”

勒塞克勒教授在演讲即将结束时还说到矛盾会集中到戏剧上,是因为小团体要利用戏剧作为宣传自己的理念的平台。勒塞克勒教授还热情地问到中国是否也有“仇视戏剧”的情况发生,听众举了成吉思汗时期《窦娥冤》被禁播和文革时期只剩下八个样板戏的事情和勒塞克勒教授进行了交流,讲座也在热烈的讨论中完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