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管理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文学的诗意——陈少华教授论日常生活写作的精神向度

发布时间 : 2013-12-19 点击量:

  本网讯 12月18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主讲,题为“诗意与其他:重申从日常生活写作的精神向度”的讲座在我校图书馆负一层多功能报告厅举行。陈少华旁征博引,从三大部分入手分享了许多他对现代日常生活写作的看法,现场多名同学与陈少华交流了写作心得。

本次著名教授论坛由人事处与教师发展中心主办,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承办,正式演讲前,我校代表向陈少华赠予礼品作为纪念。我校顾也力副校长、图书馆馆长伍方斐、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李和民书记、人事处领导以及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和其他学院的领导、本科生、研究生出席了本次讲座。讲座由我院副院长刘小平主持。


顾也力向陈少华赠送纪念品

作家应如何诗意地写作

陈少华首先对什么是诗意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诗意与价值观有很重要的关联,如果读者与作者不能达成共识,就会影响他们对诗意的理解。“温暖的东西不一定有诗意,而有诗意的东西是有温暖的”,他提到,作者内心世界的丰盈、表达和呈现是与作品的诗意程度相关的。实际上,日常生活就是按照一定习惯不断重复的空间形态,作者写作时可能会一直携带着一个空间,例如童年的空间,这与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有关,会影响作者对诗意的表达。

为此,他重点分析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书中的女主人公卡拉想要逃离现实生活,然而,她却在逃离的半途中折返,陈少华由此认为卡拉面对自由的恐惧是大于对自由的向往的。作者门罗主要想要表达的就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力量,她们也有对自由的需要。陈少华提到短篇小说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对“当代文学一定要写长篇”此观念的反驳,而此篇小说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作者对日常生活进行了追问。陈少华又赞扬张悦然的作品《家》颠覆了现代文学所向往的“逃离”,他认为,文学写作应触及到作家的理想,同时他们通过描写小说中的人物也要找到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手舞足蹈的演说

现代文学在改变

影响中国大半个世纪的文学主要以“启蒙”、“救亡”、“革命”为主题,过去的作家对宏大的话题非常关注,而现在的作家更偏向于对日常生活的形态描写,语境已经发生变化。他表示创作时不应该遮遮掩掩,也不应该只写人的欲望、冲动,应该多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思考社会来进行个人的价值判断,谨记“作为个体的小说家”和“作为小说家的个体”是不一样的,他在最后的现场提问环节中也再次强调了“作为小说家的个体必须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以文学的价值来守护小说家的天职”这一观点。

从余华的《第七天》到歌曲《听海》,再从电视剧《蜗居》到电影《泰坦尼克号》,陈少华感慨了文学的奇妙,还现场哼唱了《听海》中的一句歌词。他提到,不能被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所困,心中的追求是不能丢的。好莱坞的电影经常用非常态的东西来拯救常态的东西,但在文学中,并不是所有非常态的东西都能拯救日常生活,不是所有的日常生活写作都能够参照《魔戒》、《阿凡达》和《盗梦空间》,现代作品应该跳出读者的伪情感,多培养读者对感觉的向往。

把读者融入日常生活写作中

“有些作品会让读者成为一只在不断升温的温水中不能自制的青蛙,一旦识别出这样的作品,你就把它扔掉,不用感到可惜”,陈少华特别强调                            作品的背后要“有人”,要展现主人公命运的共同体。以薛忆沩的作品《母亲》和《出租车司机》为例,他强调有诗意的作家应该要尊重读者,有节奏地写日常生活,而不是写一些虚化的现实,要使读者对作品产生共鸣。

对于第三部分的陈述,陈少华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出发,主要谈到了作家描写底层人物的生活也需抒发更多关于理想实现的问题,正如两部作品中都提到了“小人物也能够改变世界”的观点。

随后的问答环节中,陈少华热情地与同学们交流互动。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书,多琢磨小说的表达方式。另外,年轻人也不能过于依赖电影,因为那并不是一种好的纯阅读方式。

 

附:主讲人简介

陈少华,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文艺心理学研究会会长。

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海外华人文学研究。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其论文《记忆、概念与生活世界——关于澳门汉语诗歌的“本土”经验》荣获澳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2009)。主要著作有:《孤独体验》(花城出版社,1990年)、《阉割、纂弑与理想化——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父子关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中国喜剧文学词典》(理论部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世纪之交:长篇小说与文化解读》(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