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而时习之——浅谈《中庸》之学习实践观

发布时间 : 2012-06-24 点击量:

                                           林丽媛

   

    摘要:《中庸》一文已被许多先学注解和多方面阐释。我在本文的认识只是选取了文本可能被解读的其中一个方面——知行观——来进行讨论。知行,在此请允许我将它简单分解为学习和实践两个方面。通过本文对《中庸》中的学习实践观的讨论,我们要从先人那里汲取智慧,同时也希望能够使《中庸》的方法为现今的我们所使用。

    关键词:《中庸》 知行 学习 实践

 

    绪论

《中庸》源自《礼记》,是由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从《礼记》这本著作中选取做注,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中庸》是思想内容丰富,句句寓警,让我们读来深受启发,同时其深刻性也给我们多方面读解的可能。

《中庸》一文已被许多先学注解和多方面阐释,早至选取《中庸》的朱熹,王夫之也曾经解释过“中和”;近代的的学者如梁实秋、周作人等对这个文本也进行了研究;20多年前,在美国的杜维明教授甚至用英文来讲解此文本,可见《中庸》文本在海外及新儒学领域备受关注。前人之述如汗牛充栋,我在本文的讨论只是选取了文本可能被解读的其中一个方面——知行观,来进行讨论,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风景。

知行,在此请允许我将它简单分解为学习和实践两个方面。学习,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这个阶段的主要事业。但俗语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也是一生的事业。《中庸》在劝勉后学追寻“道”的过程中,提出了大量与学习相关的格言妙句,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学习借鉴。实践,我们时时在实践,《中庸》是“道”上的哲学[1],“笃行”贯穿中庸始终,所以我们在《中庸》中寻找实践的智慧。通过本文对《中庸》中的学习实践观的讨论,我们要从先人那里汲取智慧,同时也希望能够使《中庸》的方法为现今的我们所使用。

在此有必要对文题进行一番说明。“学而时习之”是另一本儒家经典《论语》“学而篇”的第一句的一段,在此截取为论文题目。“学”,学习;“习”,实践[2]。另,“时”,是指求索真知的持续努力,内含一种儒家提倡的宏毅精神。儒家经典不同篇章的互文性让我有可能用“学而时习之”五字总括全文精神。

一、      一、 何谓中庸?

在讨论《中庸》所提倡的学习实践观之前,我们必须先对作为这学习实践观内在核心的“中庸”进行一番解释。

宋代理学家的程颐对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3]中,就是不偏不倚,是一个设想的点,并且是相对的[4]。《中庸》将“中”解释为“喜怒哀乐之未发”,杜维明教授认为它阐明了一种本体论状态,不仅是心理学上的平衡概念,更是先天赋予的真实存在——人本身就是天地之“中”[5]。它的地位是“天下之大本”,即天地间的正道、根本法则。庸,在最早的注释中被郑玄界定为“用”。程颐认为“不变易”即为“庸”,程颐的弟子郭忠孝发扬了其老师的观点,认为“庸”是天下绝对转化的东西的全面渗透[6]。而朱熹则说:“庸,平常也。[7]不管怎么说,“庸”始终包含“实用性”、“不可改变性”和“普遍性”等含义[8]

总括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9]。这种中庸的精神是我们接下来讨论的学习实践观的主心骨,贯彻始终。

二、     二、 中庸的学习观

《中庸》中有一个作为学习实践追求的对象那就是“道”了。“率性之谓道”,顺应天性最终得到的就是“道”;它无处不在,“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不可须臾离也”。

学习的方法是“博学之”;广义上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几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如果我们都能够秉持这样的态度做学问,那样才能接近真知——“道”。当我们确定自己向谁学习或学习方向时,孔子在《中庸》里给出了他自己的经验:“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要学习的是“今用之”的知识,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知识,而不是已经被淘汰或被证实不合理的知识。而学习的过程中要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不能“自用”“自专”。“其次致曲”说明我们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领域,也能达到圣人所达到的“化”的境界。反观受到正规教育的我们,从小并没有养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习惯,常常学而不问,或只问不思,学而不行。至于学习内容根本就无法选择,没有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去和不同文化及思想的人们交流。正规的教育也没有启发我们去探索适合我们自己的领域,最终为社会培养了一大堆庸才。“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比起学习方法,《中庸》更注重学习精神的培养。“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弗能已”的精神,不能够半途而废。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才能青出于蓝。既要保持学习的持续性,还要在程度上下苦功夫。“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特别是在感觉到自己在学习上明显的弱势时,更要发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爱迪生也说过,天才是在百分之一的灵感的指导下,下足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中庸》的学习观总结起来就是,要多维度学习掌握先进的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领域,并坚持不懈。

三、     三、中庸的实践观

前面说过,中庸是“道”上的哲学,是要“行”的,并且要“笃行”学习到的知识,知行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实践才能出真知。

《中庸》告诉我们许多实践的方法和建议。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要“时中”,要执两用中,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之。必须得强调的是过犹不及,“过”的同样是不行的,甚至会造成更大的损失[11]。比如我们在大跃进时期,就是做的太过了,结果经济不进反退,还让百姓们生活痛苦不堪。所以我们一定要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才能找到道的“真味”。第二,“道不远人”,这句话含义非常丰富,它既可以解释为“道不可须臾离”,又可以解释为实践道不能够排斥别人。因为“道”源于“性”,我们不能排斥他人的“性”,这样违反了“忠恕”之道,要时刻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改而止”,不苛求他人。这也提醒我们自己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中的,你在实践道的过程中是不能够离开他人的,在事业上单打独斗总是比不过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如果这个至上的中庸之道不能够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起作用,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第三,“凡事预立”,未雨绸缪,拥有长远眼光,能够让我们行动更自在更易于取得满意的成果,孔子也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卫灵公》)。如当年若我们不出兵援朝,恐怕今天的中国就得被近在身旁的“霸权主义”势力所威慑,无法得到现今发展经济的良好国际环境。第四,在获得真知后,要“拳拳服膺”,要坚守正道,不被欲望的“罟护陷阱”所诱惑以免无法坚持中庸。但现实我们却往往被诱惑而不知道避开陷阱,终于陷进去了。现代社会诱惑太多了,像“宁愿在宝马车里流泪”的“宝马女”之流是可悲的。第五,要居易俟命、素位而行,不凌下援上,在其位谋其职,踏踏实实做人,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本分时,社会的进步是必然的。现今我们找工作难,就是因为大家在培养自己的技能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自己的能力去选择,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能正确定位自己,造成了往后生活的错位。最后,自迩行远、自卑登高,在实践追求的过程中不能好高骛远,就像老子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也强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做好身边的小事、爱护自己身边的人,修身齐家,才能够“治国”、“平天下”。

《中庸》的实践观总结起来就是,处事执两用中,在人际关系中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做事之前要未雨绸缪,做事的时候要尽心尽力,追求伟大的理想先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四、      四、 为何中庸?

为什么我们要从这样一本古老的文本去读解学习实践观呢?

首先,《中庸》的文本流传已久,对中国人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庸思想也成为了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部分。如果我们确实承认中国文化从古代到现今还有延续性的话,那么《中庸》的存在、阐释和实践就是有意义的,因为就算中国人脱去了长袍,脱不去骨子里的文化积存。但是我们不能够对里面的条目生搬硬套,因为《中庸》能够秉持本意存在并被理解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所以我们要重新阐释《中庸》,就像许多学者所努力的那样,将《中庸》“现代化”——将在古代就很实用的《中庸》在现代复活它的实用性。在这种预定的观点之下,本文对于《中庸》的学习实践观的讨论还算是合理的。

然后,《中庸》是我们回忆起祖先们追求的“人”的理想,因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曾须臾离开过我们,“道”本自人心中。像杜维明教授所说的,君子相信实现天人合一的可能性是每个人本性中所固有的[12]。所以人才会不断地反省自己、关心自己内心的每一处细微的变化。对自己关切推及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对别人求道的情况表现出一定关怀以至于不任用己之道去强加于他人。对人性的关注,让我们感受到君子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人们虽然生活的水平比不上我们,却比我们有尊严。我们从卡夫卡的作品中感受到了,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之后的世象之可怜。商品经济发达的结果是,人自身以及人际关系都可以被工具化、用货币量化。我们没有空去省察自身,因为现代生活的正常维持并不需要真正的“人”的参与,而且快节奏的生活也不允许我们仰望星空抑或是凝视自我。《中庸》的人文主义的光辉至少可以让我们循着古人的思路,去感受他们对于人性的孜孜追求,从而唤醒我们心中沉睡的“道”。所以本文对于《中庸》的学习实践观的讨论是必须的。

最后,《中庸》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显然是十分具有环保意义的。人类与自然之“天”共存了几十万年,可是地球母亲却在最近这短短的100年内频频发病。人类连自身的人性都无法追求,更不用说与“性”相呼应的“天命”了。环保不是要我们退回石器时代,而是在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执两用中,“中”在于既能保护好环境,又能维持人类发展的平衡点。所以本文对于《中庸》的学习实践观的讨论和提倡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

总之,《中庸》是值得我们现代人认识学习的,是我们向古人学习的良好教本。

   结论和建议

和上述中的第四部分“为何中庸”所表述的一样,本文对于《中庸》中的学习实践观的讨论是合理的、必须的而且是有意义的。

《中庸》文本在今天被读解,不管是从管理学或是经济学等方面。这是在设定我们对古文本可以正确理解的前提下。而在我看来,就算我们对文本精神有所误解,但是这种误解是结合当今情势所作出来,并且在现今的时代框架中有较强的合理性的话,那误解是可以原谅的。就像上文所提出的,我们要复活文本的实用性。

但是问题依旧存在,有人反对对于古文本的现代解释,就算是南怀瑾先生对于古文本的讲解,也是基于对文本忠实。但是那种认为任何现代阐释都是曲解的观点,会将《中庸》彻底杀死。就像一门语言在没有人去使用的情况下会消失一样。《中庸》得以流传,正是因为各代学者的努力提倡、阐释,各代统治者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在前两者的影响下的广大民众的践行。中国人的祖先们都为中庸的勃发创造了一个环境。但是现在那个环境已经被破坏了。人们再也无法回归那种《中庸》精神。于是乎,现代阐释变得极为重要,目的就是将《中庸》变得可以被学习,可以被用于实践,从而唤醒《中庸》。而唤醒《中庸》的必要性在前文“为何中庸”中已提到了——复活我们心中的“道”,重拾人性尊严。

可是和许多新儒学的子课题一样,目前《中庸》的研究始终没法为当今中国民族复兴的情势提出十分有建设性的方案[13]。虽然现今《中庸》中的“中和”精神被广泛提倡,甚至作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代表出现在奥运会的大舞台上。但是一般人的实践则远离“中和”,甚至无法理解其精神要义,而误解为“墙头草”主义。在这个民族精神衰微的时代,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完全走资本主义路线,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道路上困境重重。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真空状态,资本主义的拜金、享乐、物质主义等精神持续冲击,外国文化侵略的持续升级,人民精神生活空虚。《中庸》的更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精神重建和兴盛的希望,但是我们还不能像日本人践行“武士道”一样将“中庸”落到实处。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像许多自由主义学者所建议的那样,抛弃“保守”的儒学,放弃对《中庸》的读解。因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比我们的肤色、发色更加突出的民族特征。如果仅仅是国富民强,还不算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就是因为还没提出促进民族复兴的方案,广大《中庸》研究者们才要更加努力地去对文本进行现代阐释,回应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南怀瑾,《南怀瑾中庸讲记》[Z]

http://wenku.baidu.com/view/b88939ce050876323112123b.html2010.1.3

[2]南怀瑾,《论语别裁 上》[M], 大学出版社,P5

[3]百度百科,中庸[Z]http://baike.baidu.com/view/4111.htm2010.1.3

[4] 南怀瑾,《南怀瑾中庸讲记》[Z]http://wenku.baidu.com/view/b88939ce050876323112123b.html2010.1.3

[5]杜维明著,段德智译,《〈中庸〉洞见》[M],人民出版社,2008.7P23

[6] 杜维明著,段德智译,《〈中庸〉洞见》[M],人民出版社,2008.7P17

[7] 百度百科,中庸[Z]http://baike.baidu.com/view/4111.htm2010.1.3

[8] 杜维明著,段德智译,《〈中庸〉洞见》[M],人民出版社,2008.7P17

[9] 百度百科,中庸[Z]http://baike.baidu.com/view/4111.htm2010.1.3

[10] 百度百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Z]http://baike.baidu.com/view/71175.htm2010.1.3

[11]毛佩琦,《毛佩琦七解〈中庸〉》[R], 《我读经典》系列电视讲座第九讲,CCTV-102007.05.29

[12] 杜维明著,段德智译,《〈中庸〉洞见》[M],人民出版社,2008.7P27

[13] 曹小旦,[人文社会]《中国本位与以西律中——试论现代新儒家之困境与出路》[J], ,《学术中国》,2007-8-22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666/1132.shtml2010.1.3

 

 

作者简介:林丽媛,女,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