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整个下乡活动我的课只有三节,但感触良多。
昨天上完我的最后一节课,结束得不太完美。因为课程安排上有点混乱,导致下午在二班的第一节的英语课上得有点仓促。因为自己还是一个green hand(新手),遇到一点点事就容易紧张慌乱,而二班的女生却是出乎意料的活跃,虽然有在认真听我讲课,但常常会因为我提及的某个有趣的俚语而在下面笑翻了天,男生则普遍安静,甚至是直接埋着头趴在桌子上。这和我在一班上课感觉很不一样,这个班似乎要失去控制了。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让我在刚开始的时候乱了手脚,但后来便渐渐沉下心来,一边婉转地用所教的俚语提醒很兴奋的女生要静下心来听我讲,一边用引人注意的语调提醒沉默的男生要注意听接下来的内容。感觉这一节课就像是乱阵上场,混乱中勉强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现在想想自己上的三节课,有这么一些感悟。
常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你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喜欢你,就像你不可能喜欢每一个人。当了这么一些日子的老师,我发现也有这么一种感受。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自己的课,就像自己也不可能喜欢上每一门课。如果当老师的都明白了这一点,就没有必要因为讲台下的某几个心不在焉的学生而影响自己的上课心情。毕竟大部分人还是在很用心在听你讲课的,而且如果自己受影响了,心情不好地去讲课,更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听课心情,这岂不得不偿失吗?当然,也不能轻易放弃那几个神游的学生,自己也要尽最大的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可能地让他们也喜欢上你的课。因为大多数的他们是因为惯性思维才会一开始就表现出不喜欢的态度,比如一开始的时候,很多男生一听到要上英语课就唉声叹气,但后来发现讲的内容并不是平日里学校老师讲单调枯燥的单词语法什么的,而是未接触过的有趣的俚语,便开始饶有兴致地听课了。
还有,就是不能过多的比较。过多的比较那就会变成是计较了。一旦过分地计较了,就会很难找到问题所在。上完二班的课,我曾一度地去拿一班和二班作对比,想不明白为什么上同样的课两个班的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差别,甚至还有点埋怨二班的学生没一班好管教。现在想想,才明白是自己太计较了。每个人有不同的地方,每个班也有不同的班风。一班比较安静沉稳,二班比较活跃,面对这些不同,我是应该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而不是把在一班上课的模式直接照搬到二班去。而且并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要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讲,因为这并不代表这样子就能把课听进去了,因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认真专心是一种方式,轻松听讲又何尝不是一种方法呢?课后,二班那个在课上笑得最欢的女生跑过来和我说觉得俚语很有趣。这让我很是惊喜,因为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我明白了上面说的感悟。
现在发现我也在学习和进步,这也是一种教学互长。在此谢谢大家给我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会好好珍惜并继续努力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