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平

发布时间 : 2011-05-06 点击量:

刘小平,男,1966年11月生,安徽安庆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主编,粤港澳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6月毕业于安庆市师范学校(四年制);1994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7月至2000年8月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2003年7月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任教,期间曾入暨南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研究。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批评家协会、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另任民革省直属广外支部主委、民革广东省委会委员、民革省委会祖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广东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一理事会理事。

 

一、开设课程

本科生: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现当代小说流派研究、现代诗歌理论与写作、新时期文学研究、新诗写作

研究生:西方叙事学、中外诗歌比较研究

 

二、研究方向

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批评、中外文学文化关系、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三、主要学术论文

《大学新诗教学与校园诗歌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学理论》,2012年第3期。

《新时期存在主义文学思潮与道家生存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新时期文学的自然话语与道家文化》,《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5期。

《1990年代文学的欲望话语与道家快乐观》,《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

《对象主体性:可能性及其意义》,收入《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7月。

《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话语与道家思想》,《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四个中间代理论家谈中间代》,《诗歌月刊》(下半月),2008年第2-3期,合著。

《萨特与老庄的自由观及其互阐的可能性——以新时期文学为阐发对象》,《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中间代:命名的有效性与持续发展》,《诗歌月刊》(下半月)2007年第1-2期。

《消费主义的本质、内涵及其影响》,《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行为主义教学模式检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第7-8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现状及其改革趋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九十年代文学的闲话话语与道家人性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鄢烈山现象”的形成及其意义》,《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闲适欲望话语及其精神特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新时期文学中道家话语的发生机制及言说途径》,《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论新时期文学中的道家话语发生问题》,《暨南学报》2005年第5期。

《主体声音的裂隙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突围》,《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道家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综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

《阿城小说的欲望叙述策略及其当代意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0世纪中国文学对儒家文化的寻根及其张力》,《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儒家“善”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欲望叙述》,《学术探索》2005年第2期。

《道家文化与20世纪国民性改造思潮》,《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道”的隐遁与显现》,《阜阳师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寒山碧的传记文学观与文学史写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仁义·现代性·欲望》,《江淮论坛》2003年第2期。

《文学研究要贯穿历史意识》,《江淮论坛》2001年第4期。

《目标的窘困与意义的迷失》,《阜阳师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

《评卞国福诗集〈朝霞满天〉》,《江淮论坛》1999年第3期。

《与大师的学术较量》,《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第11期。

《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宁夏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戴望舒诗作的语言策略》,《江淮论坛》1996年第1期。

《安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述评》,《安徽史学》1995年第5期。

《人文纵横专栏座谈会综述》,《江淮论坛》1995年第6期。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观》,《池州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

《通俗文化与人文精神》,《江淮论坛》1995年第3期。

《李金发、戴望舒诗歌比较论》,《赣南师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6期,第一作者。

 

四、主要学术著作

《有根的文学——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取样》,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独著。

《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独著。

《欲望的重新叙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合著。

《当代安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合著。

《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合著。

 

五、科研项目

《以创意写作为旨归的诗歌写作教学模式探索》,主持,广外大教研项目,2013年,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14年。

《中间代诗歌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持,2012年。

《人文学与当代创作理论》,广东省211工程子项目,主持,2009年。

《神化文学研究》,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主持,2009年。

《新诗教学改革与校园诗歌发展关系》,广外大教研项目,主持,2008年。

《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研究》,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主持,2007年。

《中国当代“文学主体性”话语研究》,广外大项目,主持,2005年。

《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广外大项目,主持,2005年。

《中国现当代文字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广外大教研项目,主持,2004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外来影响研究》,广外大创新团队项目,主要参与,2006年。

 

六、学术奖励

《有根的文学》获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第三届“南方批评”优秀学术奖一等奖,2013年。

《大学新诗教学与校园诗歌发展的困境及对策》获广东省写作学会2010-2013年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13年。

《当代安徽简史》获安徽省第六届社会科学奖二等奖(政府奖,2006年)。

 

七、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020-36206419

电子信箱:liuxiaoping19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