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茂
说到名家,人们自然会想到先秦以公孙龙为代表的一派,想到“白马非马”、“狗非犬”等一系列奇怪的命题。有人说他们是诡辩家,有人说他们是智慧的辩者,虽然评价结果相反,但评价标准却同一,即都着眼于逻辑推理的是与非,或者干脆就将它等同于中国古代逻辑学或论辩学。衡,用以称重;尺,用以量长;度,用以测温。物无一量,有固体,有液体,有气体,更有随物赋形变化无方涵而兼之者,如液氮之于水,之于火,冰雪之于水,之于气。如果仅仅把名家视为逻辑研究之一派,可能会有一叶障目的偏失。
之所以称其为名家,是因为这一班人如邓析、尹文、惠施、公孙龙等,他们的学术视野在于“控名责实”,关注的核心是“形名”,即“名实关系”,也就是客观事物、思维对象与名称、概念、语言的关系问题。也许他们的初衷是要以“名实相符”为前提来督责世道,但当他们打开了阿里巴巴的山洞,语言与思维、名与实、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群体、有限与无限、判断与推理,具体讲来,指与所指、语言与社会、概念与范畴、相容与不相容、可说尽与说不尽,再具体讲来“转辞”、“指不至,至不绝”、“离坚白”等问题真正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他们便乐而忘返,专心扑向纯学理研究,并以先秦人擅长的“见微知著”的方法提出了许多表面看来怪怪奇奇的命题。
名家学说首先是关于语言学的学问。语言探讨的问题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可称为宏观的研究,外部规律的研究。二是语言内部的关系,如语音、词汇、语法等等,可称为微观的研究,内部规律的研究。名家的视野侧重在前一部分。名能否完整地表达实?名之于实,是一个借代的符号,还是一个完整的等式?命名的任意性和被命名者的无限丰富性之间有什么奥秘?方言与语言的关系是什么?语言的“转辞”表达与被表达之间转换增值的事实说明了什么?意义何在?……名家对此做了深入的多方面的研究。语言是一个“观念世界”,它和作为“客观世界”的社会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领域。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一种语言就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智慧水平。语言中的矛盾来自生活的矛盾和思维的矛盾,但把人类的矛盾纷争反证为语言的矛盾,仅仅将人看作符号的动物则显然是片面的,这就如同灯是亮的并不等同于亮的都是灯。名家由强调名实相符始,终而发现名实之间的种种差异,真正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语言的非常深处”(美•切斯(Chase)《词的暴虐》(Tyranny of words)语)。
如果说从侧重于语言一方面来考察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揭示语言的特点,属语言学,那么侧重于从人类思维方面、从社会方面来分析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人与社会、人的思维等方面的特点,就属于现象学的范围了。
现象学是西方当代哲学流派,它注重意识、人的存在、对象世界之间的精神文化联系。它要揭示和显露意识与事物之间关系的本质,不是抽象空洞的本质,而是形相描述的科学,不是表面的直观,而是本质的直观,即纯粹的意识现象的真实状态。在现象学的视界里,一切客体都是意向性客体,一切意向都是指向客体的意向,所以在主客体关系间把握本质,通过“还原”、“描述”展示人类活动的“实景”。因此便有胡塞尔(Husserl)的著名口号“回到事物本身”!
《庄子》中记载的惠施“历物十事”,《列子》中记载的“辩者二十一事”多可归属现象学研究范畴。比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如果说至大是最大的大,是谈语义,那么“至大无外”则是谈什么是最大的大,是谈事实。这句话说的是,最大的大是无边无沿的,最小的小是无穷无尽的。它是对时空观、原子论的认识,是说宇宙无穷大,物质无限可分。再如“郢有天下。”郢是楚国国都,是个小地方,怎么能拥有天下呢?原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由小可以知大,由郢可知天下。它揭示了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而人们的认识往往是先由个别到一般。又比如“镞矢之疾,而若不行不止之时。”这是说事物的运动,既有“不止”的变化的一面,又有“不行”的静止的一面。疾矢的运动过程,乃至一切事物的运动过程,都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充满对立统一的矛盾过程。很明显,这些问题是不属于语言学或逻辑学的。
当然,名家确有许多逻辑学的论述,而其学说又特具论辩的色彩。为什么白马非马?“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看来白马不等同于马,白马的概念有别于马的概念。为什么“问人之病,问人也;恶人之病,非恶人也”?原来病与人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所以厌恶病不同于厌恶人;病隶属于其人,问病的实质是问人。这就好比一不是二,但二中有一。
苏轼曾赞美庐山美景“横看成岭侧成峰”,名家其实是从哲学高度来认识人类思维与思维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以能像阳光下的彩虹,七色斑斓。对名家,我们还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很有必要再拍一下掌,喝一声开门!我们当有更细致更深入也更丰富的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周云之先生著《名辩学论》,以“名辩学”概括名家及其整个思潮。我虽与周先生意见多有不合,但所获启发良多。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问乃成人之阶梯,愿有更多的同仁一道相切磋,相琢磨。
《名辩学论》,周云之著,《国学丛书》之18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19•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