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活动 > 正文 研究生活动

学术沙龙之五:网络时代的废话诗

发布时间 : 2016-05-19 点击量:

 

 

 

511日下午,中文学院13级学术型研究生在创意写作坊举行了又一次学术沙龙研讨。本次沙龙的主题为: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废话诗?主持人与主讲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3级研究生李婷。此次沙龙邀请了陈桐生教授、李斌教授、张宁教授三位老师前来指导,参与沙龙的还有13级和14级的学硕研究生。整场沙龙从废话诗的简介、废话诗出现的原因以及对废话诗的评价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报告和讨论,“废话诗”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兴趣,现场气氛热烈。

沙龙伊始,主讲人李婷首先以“何为废话诗”发问,引向沙龙主题的讨论对象。“废话诗”源于网络诗歌创作,又称口水诗,其特点是崇尚当下,用平易、直白,像是自言自语又像唠叨家常的语言来写作,它更在乎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表达的内容。李婷介绍到,废话诗的代表人物是乌青(原名郑功宇),乌青是一位出生于70年代末的小说家、影像作者,并被赋予“先锋诗人”的称号。随后,李婷向大家展示了多首具有代表性的“废话诗”诗作。网友曾将乌青看作“赵丽华的接班人”,乌青的“废话体”诗歌确实可看作是赵丽华的“梨花体”诗歌的延续和发展。

IMG_20160513_102805

接着,李婷分析了废话诗出现的原因。一是认为废话诗的写作历史悠久,具有传统的土壤。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中有不少是口语化,直白式的诗歌。如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传为郑板桥所作的《咏雪》,并指出诗经里的很多诗篇以及李白的《静夜思》等也可以看作是直接口头创作的诗歌。另有当代朦胧诗人顾城的《远和近》、北岛的《生活》等诗作可以联系到废话诗形式出现的原因。二是认为与杨黎的“废话理论”相关,为了从“被官话、套话、假话笼罩的文化语境中”突围,杨黎在《2000 中国诗年选》的序文《打开天窗说亮话》中,首次公开提出“废话理论”。并认为“废话”应具备如下三个条件:1、老老实实,准确、具体、简单。 2、能够准确写出的可以写,能够具体写出的可以写,能够简单写出的也可以写;相反,不准确、不具体、不简单的,我们必须遵守写作的原则,就是放弃。3、它的事件可以被替换,但它的结果却不能被替换;它的对象可以被替换,但它的目的却不能被替换;它的行为可以被替换,但它的方式却不能被替换。三是认为废话诗的出现是人们对于传统标准的抗衡或是对当下浮躁的创作现象的反映。

报告的第三部分,李婷提出了对于废话诗的评价问题。废话诗写作的亲和力相互影响,曾形成一股不小的废话诗创作浪潮。学院派普遍认为,废话诗仅仅是网络世界的娱乐,是被群众性围观和戏仿的一场游戏,不值得提倡。但也有学者将这一创作现象引向更多维的阐述,如杨正治的论文《废话诗学与中国禅宗的关系》,杨介绍到废话诗与“禅宗公案”或有一定的关联性,废话诗旨在超越语言,回归诗的本原。此外,还分析了于坚、周亚平等诗人对废话诗的评价等问题。本报告主要是通过讨论废话诗的形成原因、创作姿态以及对它的评价来思考网络时代出现的这一创作现象,反思当下诗歌的生存状态以及时代的价值取向。

最后,三位指导老师对李婷的上述报告做了评价和指导,老师们认为该报告的主题较新颖,在“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诗学面前,废话诗的创作现象和评价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此外,同学们对此陌生的废话诗也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联想了多首类似的诗歌,各抒己见,参与了热烈的讨论。本场沙龙在李斌老师的总结中圆满结束。

IMG_20160513_10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