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由2012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陈玲主讲的学术沙龙在我校四教316成功举行。我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郭海鹰副教授,以及2012级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此次沙龙以“误入世界——卡夫卡作品中‘瞬间体验’的存在之思”为主题,主要围绕“‘瞬间’的含义”,“‘瞬间体验’的实质及存在论意义”,“存在的界限”,“此在的体验”等问题展开。在陈玲同学的主持下,在场的老师及同学们积极地参与了讨论,踊跃表达自己对卡夫卡作品蕴含的存在哲学的理解。
陈玲同学从卡夫卡几部重要作品的开头的解读开始,层层推进,将大家的注意力从作品开头的巧妙设置引向其背后蕴藏的存在哲学。陈玲同学认为,卡夫卡的小说作品,开篇瞬间就让主人公进入一种与自己生活完全不同的新境地,这样的设置颇具深意。她先向大家阐释了“瞬间”和“瞬间体验”在卡夫卡作品中的含义,紧接着概括出了“瞬间体验”的实质,它其实是一种生活经验的断裂。由此,“瞬间体验”的存在论意义也被精炼地概括成三点:打破生活惯性,新经验的开端和个体自我认知的开端。陈玲同学还注意到了“门”和“窗”的意象在卡夫卡作品中所承担的存在论功能。为了给自己的论点作佐证,陈玲同学对卡夫卡的经典作品和手稿片段可谓信手拈来,在其精彩的作品分析与理论阐释中,沙龙主题逐渐深入到对卡夫卡作品的存在哲学的探讨。“瞬间体验”其实就是一种“此在”体验,是卡夫卡对于现代人的可能性存在状态的浓缩。陈玲同学对沙龙主题做了主要报告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发言,思维的火花在讨论和碰撞中迸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皮婵媛同学认为,卡夫卡作品的“瞬间体验”与萨特“境遇剧”的“情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物只有抛入一种极限性处境,才能认识自我,确认自我。皮婵媛同学还将卡夫卡的时间观与博尔赫斯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进行了对比,拓展了大家讨论问题的思路。文艺学硕士谢小芬同学则由沙龙中“门和窗的存在功能”这一问题联想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阳台”这一意象在作品中的意蕴,由此又引发了大家对其他作品如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和空间设置特色的讨论。沙龙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进入高潮。
沙龙的最后,郭海鹰老师对此次沙龙做了总结和评价。郭老师指出此次沙龙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话题具有深意,引人深思。沙龙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主讲人准备充分,能运用相关理论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在场同学参与度高,讨论气氛融洽,学术气氛浓厚,是一次有意义的学术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