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中文学院研究生导师学术前沿讲座第三场在学院会议室成功举办。主讲人李斌教授为中文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开展了以“中国文学史的百年书写”为主题的学术前沿讲座。“文学史的写作”是学界热议且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李教授从多元角度向学院师生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
讲座伊始,李教授以当下学界较为关注的“文学史”著作《剑桥中国文学史》(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和《中国文学史》(龚鹏程著)导入,引出了中国第一部《中国文学史》,即1904年,京师大学堂林传甲编写的《中国文学史》。 李教授指出,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可谓是长盛不衰!
接着,李教授从“尊‘史’的民族传统、现行教育及科研体制对文学史写作的影响、西学视野下的书写、重写文学史”四个部分展开讲述。首先,李教授认为,中华民族尊“史”、重“史”的民族观念显著,“中国文学史”写作的盛行与此观念和“贵远贱近、贵古贱今”的思想有密切的关联性。他还指出现行教育及科研体制对文学史写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据统计目前有1600余部“中国文学史”的相关著作。随后,李教授重点解读了“西学视野下的文学史书写”。他从“文学”一词的来历讲起,引经据典、融贯中西,分析了中西文学观念的差异,并点明文学史的写作源于西方,还指出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对“进化论”的敏锐借鉴。再者,他以游国恩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为例,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及苏联模式对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影响。此外,着重介绍了“接受美学”和“人性发展论”,在此,李教授指出,接受主义的悖论在于,文学接受是一个无限开放的历史运动过程,那么对每一个文学作品的接受如何能在文学史文本中加以确定?这个悖论也决定了接受主义的文学史观只能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无法付诸于文学史编写实践。在第四部分“重写文学史”的讲述中,李教授从“可行性”、“必要性”、“本土化”和“生态批评”这几方面做了思辨性的分析和阐述,并幽默地提出“重写,我们准备好了吗”的疑问与思考。

主讲人:李斌教授
讲座尾声,李教授以对钱基博“盖文学者,文学也;文学史者,科学也”这一观点的解析作结。他对其中的“文学史者,科学也”提出了质疑,李教授认为,文学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此外,作为“红学”研究大师,他还结合自己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阅读体验及中西儿童读物教导意义的差异和大家分享了他的见解,他指出文学是情感的教育,阅读体验比文献证据来得更有价值,更有力量,中国教育须走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情感体验”的教导误区。
最后,同学们就“中国文学史写作受日本影响的情况”、“对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评价”、“文学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李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同学们受益匪浅,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结束。

李教授倾听同学们的提问
主讲者简介:李斌,男,文学博士,教授,现供职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在《学术月刊》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