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管理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海外汉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 ——国际汉学大会与中国经典翻译国际研讨会

发布时间 : 2019-11-10 点击量:

本网讯 119日上午,我校于北校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召开“国际汉学与中国经典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



嘉宾入场


本次应邀出席的嘉宾有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会会长、国际汉学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我校党委副书记刁振强,汉学研究主编阎纯德教授,中山大学梅谦立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陈肃馆长,Teresa女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车琳教授,北京大学张冰教授,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恩维教授,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卢铭君教授以及来自国内外七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百多名专家和学者。

开幕式和第一场报告分别由我院院长李斌教授以及陈彦辉处长主持。

陈彦辉处长讲话


大会的第一项议程由刁振强老师致欢迎词。

刁振强老师代表我校向与会嘉宾学者表示欢迎,同时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一直以来对我校学科建设的关心与支持,并向各位嘉宾学者讲述我校概况,重点介绍了我校汉学研究中心。刁振强老师期待本次大会和论坛能有更多的碰撞和思考,也希望未来我校能与国内外高校及有关的科研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刁振强老师代表我校欢迎到场嘉宾


张西平教授致辞。他首先介绍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并代表协会对筹办此次会议的领导和老师表达感谢。张西平教授指出,今日中国正走进世界舞台中心,汉学研究具有政治意义和当代意义,并重点阐述了其学术意义。而海外汉学研究是一个多边文化间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有较高的外语能力并熟悉对象国文化,且必须回到中国本土进行深入研究,而不能成为海外汉学的简单介绍者。最后,张西平教授希望能与各个高校的老师合作,逐步推动海外汉学的研究工作,期待更多年轻学者的加入和协会的发展。

张西平教授致辞


休息期间,嘉宾到图书馆外合影留念。

到场的学者来宾合影留念


张西平教授以“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为题,揭开首场学术报告的帷幕。

首先,他强调“以自觉的学术态度研究海外汉学”的重要性。目前学术界对待西方汉学研究的态度有失偏颇,呼吁大家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接着张西平教授阐述了传教士汉学研究中的文化批判问题。他先指出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桥梁,对待传教士汉学研究要纠正上个世纪以来的“文化侵略”模式。目前中国学术已有决定性的发言权,每位中国学者都应有学术的自觉和自信。中国学者有责任对汉学家对中国文化历史转述的错误展开批评,也欢迎更多中国语言本体、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的加入。最后,他强调我们要走出西方汉学研究范式,重建中国学术叙述。

张西平教授正在进行学术报告


陈恩维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世界——中国’文化传播场域中的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他首先介绍了传播会与相关研究,指出研究存在偏差,不利于深入了解传播会。随后介绍了传播会的成立背景、所出版书籍、“放进一个中国模式”的传播策略。他指出,要充分理解西学传播和汉学研究是不可分割的两翼。最后,陈恩维教授希望大家能多关注传播会的年度报告。

陈恩维教授发言


紧接着由杨华教授发言,她的题目是“显学之路:国内美国中国学四十年发展历程”。杨华教授首先介绍了《美国中国学发展史》这本书。基于此,她将美国中国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5的萌芽期及1995-2018的繁盛期。她还阐述了“中国中心观”在国内的巨大回响、“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理论与国内的区域社会研究、“过密化”“大分流”理论与国内的经济史研究以及“施坚雅模式”与国内城市史研究。她指出关于“汉学”与“中国学”辨名的争论、“汉学主义的争论”和“新清史”研究的争论都属于学界的探索。杨华教授最后基于全球化时代与文化自信、学术平等交流与深入对话、美国中国学未来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学科反思与展望。

杨华教授进行课题介绍


最后由李玉良老师带来题为“西方当代政治哲学与儒学译介中社群主义的发明”的发言。在介绍了90年代西方儒学翻译的政治哲学背景后,他讲述了社群主义的缘起和发展、80年代的政治哲学和9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和新社群主义,探讨了术语中的“社群主义”和章句中的“社群主义”。最后,教授认为早期儒学的“孝”才是社群主义的核心,并给出结论:西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儒学译介与80年代兴起的当代政治哲学研究有较大的联系。我们的儒学译介应该瞄准西方社会文化思想的需要和动向;典籍翻译应该携手国际汉学研究,使其真正回归文化性与社会性本位。

李玉良教授阐述观点


至此,“国际汉学与中国经典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及首场学术报告圆满结束。


文字 | 陈绍崧

图片 | 贺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