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9日下午2点,各位嘉宾陆续到达分会场第三教学楼318室,进行“各国汉学家、汉学史”主题会议。
本次会议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分组讨论由我校卢铭君老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彭萍老师评议,华东师范大学吴原元老师、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编辑部陈皛老师、山西师范大学高超老师、扬州大学朱怡雯老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刘丽丽老师、四川外国语大学王晓萌老师先后发表报告。第二阶段分组讨论由我校陈开举老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高超老师评议,江西师范大学张汨老师、我校卢铭君老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毓红老师、西南大学唐雪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张粲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彭萍老师、我校王秋萍老师先后发表报告。
首先,吴原元老师简洁地介绍了自己的论文《民国时期留居美国的中国史家与美国汉学再思考》。介绍完毕后,吴原元老师针对当代汉学传播问题——如何把中国学术推向国际并建设中国的话语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吴原元老师介绍论文
接着,陈皛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论文《芮乐伟·韩森与中国古代史研究》,通过分析芮乐伟·韩森对南宋时期百姓信仰问题的研究变化,得出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汉学历史面貌的追寻是一个动态过程的结论。
陈皛老师分享自己的论文
其后,高超老师带来《从比较视野看宇文所安的杜甫诗歌英译》的报告对比了宇文所安和其他三位翻译家翻译的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韵律、对仗、格式、意韵的差异,提出诗歌翻译应做到不刻意追求押韵,而要努力做到意韵和对仗工整形式之间的平衡。
高超老师带来报告
朱怡雯老师追溯师门传承,从自己在美国访学期间受到的启发,写就了《汉学家傅汉思乐府诗研究中的点线面》致敬和追忆傅汉思。在讲述过程中,朱怡雯老师以傅汉思对《孔雀东南飞》和蔡琰及其诗歌的的研究为例,提出傅汉思对乐府诗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各种诗的选本的细致地阅读、比较、思考上,注重对文本证据真实性的考察,将地理、历史和诗歌研究想结合,以能将研究精准、直观、易懂地呈现给读者。
朱怡雯老师分享观点
刘丽丽老师作了《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陶渊明”后花园》的报告,从海陶玮个人介绍、海陶玮的“陶渊明”后花园、台湾学者林文月的研究和总结四个方面分析了海陶玮对中国汉学的研究和接受。在讲述海陶玮的“陶渊明”后花园这一板块时,刘丽丽老师辅以自己在美国访学期间拜访海陶玮故居的经历和拍摄的图片进行细致地讲解。
刘丽丽老师细致讲解
最后,王晓萌老师带来名为《梁代文坛“三派”说再探》的报告,从考据的角度对前人的观点作出回应,认为前人对两代文学的探究没有符合中国梁代文学实记,并认为美国汉学界提出的质疑对中国学界反思自己固有的体制非常有帮助的同时亦因缺乏足够的汉学功底而与历史实际有所偏差。
评议人彭萍老师认真聆听了各位报告人的发言,在切实中肯地评价各位报告人的论文的同时,亦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翻译,延伸提出富有创意性的见解,在座嘉宾频频点头认同。
彭萍老师评价各位报告人的论文
休息期间,嘉宾仍在回味刚才各位报告人的精彩发言,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继续讨论。短暂休息后,第二阶段分组讨论开始。
首先,由张汨老师分享自己的论文《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困境与选择——汉学家、翻译家蓝诗玲访谈录》,主要从蓝诗玲对翻译作品的选择、翻译模式、翻译策略、出版发行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张汨老师分享论文
随后,岳曼曼老师发表了题为《宇文所安的中国古典文学编译研究》的报告。岳曼曼认为研究国外汉学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编译有利于打破中国古典文学意蕴与意境的传播中固有的视角,因此选取了汉学家宇文所安作为例子,从汉学家宇文所安的养成和宇文所安在中国古典文学独树一帜的研究成果两个方面进行讲解,最后总结得出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亦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增进了西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同的结论。
岳曼曼老师发表报告
卢铭君老师发表了题为《从海关洋员到汉学家——德国人穆麟德的汉学之路及其汉学思想》的报告。介绍完穆麟德的人生和学术经历后,卢铭君老师引用其汉学著述,对其汉学思想进行梳理,发现穆麟德的汉学研究中长短处并存。卢铭君老师还概括归纳了穆麟德对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中国文学教材的功绩,获得高超老师的充分肯定。
卢铭君老师发表报告
王毓红老师在做《美国汉学之于比较文学的意义》的报告时,以自己研究时发现的问题为导向,选取了宇文所安为代表的美国汉学界研究《文心雕龙》较为重要的研究者,通过分析他们的研究,发现恰恰是美国汉学家实践了美国比较文学的理论。该发现引起与会老师的思考,完成报告后,其他老师向王毓红老师进一步探讨该发现。
王毓红老师发表报告并与其他老师深入讨论
其后,唐雪老师就自己对德语世界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文献梳理,发表了名为《德语世界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报告,引用德国众多知名汉学家及其著作,讲述了德国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波折发展过程,涉及战争对研究的影响和向其他国家学习借鉴的过程。
唐雪老师发表报告
张粲老师汇报了名为《法国汉学家儒莲与<太上感应篇>》的报告,先后介绍了儒莲的汉学研究经历和成就、《太上感应篇》和儒莲的翻译等内容,总结了儒莲翻译的《太上感应篇》的优点,即译著规模和质量超越前人、对道教持客观态度,体现其中国文化的尊重。
张粲老师进行汇报
彭萍老师带来论文《多系统论视角下的典籍研究》,与在座老师分享自己的观点。彭萍老师认为多系统论不仅对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典籍翻译具有指导意义,比如在文本的选译、典籍翻译的译者选择、翻译策略这三个方面,都需要借助多系统论去分析探究。
彭萍老师分享自己的观点
最后,王秋萍老师带来《晚清来华传教士与甲骨文的海外传播研究》报告。王秋萍老师选取了方法敛作为研究甲骨文的传教士的代表,从甲骨文的辨伪和著录、甲骨文的字形、甲骨文相关的文化研究分析了方法敛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成就。在最后总结的环节,王秋萍老师表达了自己对方法敛这批真正重视甲骨文研究的传教士的尊重和肯定。
王秋萍老师带来报告
高超老师和陈开举老师在各位报告人报告完毕后相继提出自己的评价和问题,推动各个论题向更深处探讨。与会老师们充分参加讨论,各抒己见。学术观点的分享,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各位老师收获满满。
至此,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文字|邓飘怡
图片|万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