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管理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中文学院李广辉客座教授聘用仪式暨中国书法:东方美学哲学思维活动讲座

发布时间 : 2020-11-26 点击量:

2020年11月19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广辉客座教授聘用仪式暨中国书法:东方美学哲学思维活动讲座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校区第二教学楼131课室举行。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周东兰,党委副书记王迪,辅导员陈泽帆老师出席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对外汉语系主任邱春安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邱春安老师对李广辉教授在书坛上的成就做了简明的介绍。作为青年书法家,李广辉教授在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是各大书法家协会的委员或理事,获得多项学术头衔,其作品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随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周东兰为李广辉教授颁发聘请证书,聘请其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

周东兰为李广辉教授颁发聘请证书

 

其后,李广辉教授也将他带过来的书法作品赠予中文学院,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迪接受赠书。聘请及赠书仪式结束后,李广辉教授就“中国书法:东方美学哲学思维活动”主题展开了一场讲座。他就具体的书法作品,结合自己多年的书法学习经验,分享了自己对于书法中的美学的思考,在书法作品的对比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汉字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字形的特点,对同学们在评价书法作品方面给出了建议,并鼓励大家练习书法,在运笔挥毫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李广辉教授开展讲座

 

言志明心,血肉深情

尼采曾说过:“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其艺术特性和审美特性正契合了中国文化的某种特质。从书法角度来观照中国文化,是一个比较便捷的方式。李教授开始就提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书法情怀,书法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一种表述方式,也只有中国人才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但是如何评判在生活中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书法作品呢?如何分辨好与坏?李教授抛出的这个问题让大家陷入了对书法作品优劣评判的考虑之中。

李广辉教授指出,在当今这样一个以视觉为主导的社会,评价一个人时,看其才能之余,“颜值”也会被作为考量的标准之一,即随着美育时代的到来,一种不可替代的人文教化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点,这就是美育。它依赖实际生活中的心灵体验和感受,指向人的精神和人格,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上,塑造完善的人格,滋养人文情怀,于此美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书法笔势,各有千秋

“许多中国人对书法的认识存在矛盾,单用‘好看’或‘不好看’来评价书法作品的做法有待商榷”,李广辉教授说。有人夸你写的字好看,可能是一件好事,可要是后面加一句“像印刷体一样”,那各人领会的意味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书法家一般会将这样的评价视为对自己作品的不欣赏、不看好。因为在书法中,各种字形特点各异,如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笔法走势,各有千秋,“好看”“不好看”这样的字眼远不能评判其艺术价值,不同字体是各个时代的产物,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历史赋予了其不可磨灭的印迹。

接着,李广辉教授从中国最古老的字形——甲骨文开始说起。甲骨文具有形象直观的艺术感,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同样地,尽管大篆写成的《毛公鼎》与现今用楷书模板所套用的标准化美学、对称美学并不相符,仍受到相当一部分书法家的推崇。

从书写较为自由的金文和大篆到字形稍显标准化的小篆,字体的外形逐渐呈现统一性的特点,而小篆单个字逐渐呈现出左右对称、大小统一、甚至笔画粗细也趋于一致的特点,书法从艺术性向美术性过渡。从这个方面来看,当代一些书法作品评选时的标准一般认为大篆的艺术价值高于小篆,无论是字的大小、还是笔画走势、整个字的外形特点,小篆的变化度远不及大篆丰富。因此,太过统一并非好事。

为了让同学们有更直观的感受,李广辉教授展示了“周”“不”“自”三个字的大篆和小篆字形图片,逐一讲解各个字的字形特点。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书同文字”,小篆即为当时的官方文字,它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其“标准化特点”很明显,如字形左右对称、左右弧度对称、线条宽度基本一致,而更早一些的大篆则更讲究线条化和对比。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两侧可能一边是直线、一边是弧线,同一个字也可能有不同的写法造型。讲到写法造型的自由度,李广辉教授用行书作品《兰亭集序》作例,里面的二十一个“之”被王羲之赋予了情感,形态迥异,各具美态。情感是寓于变化之中的,当字形本身没有了变化的时候,这个字也就没有了情感,我们不再能感受到作者赋予其笔画的个人情感,看到的仿佛只是一幅幅机械复刻的作品。而有了变化,作品才有情感,有了情感,作者匿于其中的个人情怀也随之凸显出来。

所以大篆情感性较为明显,而小篆则走向美术化。再次回到“好看的标准”,是“统一、对称”吗?李教授持否定态度,指出这并不符合当代的美学评判价值。

讲到“莫”字,李教授顺便做了一次现场小调查,发现部分同学偏爱规则美感,选择了小篆字体,而一部分同学则更喜欢金文那种更具个性和发挥空间的自由感。字形走向艺术之后更具个性化,富于更多情感,而走向美术之后,则稍显工艺化和单一。然而,外形并非评判书法本身好与不好的标准,我们需要结合更多美学知识,才能做出更贴切的评价。评价本身也无分对错,只是评价者与作品进行的自我交流,体现各人的性格与心性。

从秦代的小篆到西周的大篆,代表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对称、美术化,一个是极端变形、夸张。而到清代之后,各书法的发展都已经趋于极致,很难有改进提升空间。此时吴昌硕进行了创新,将大篆与小篆写法相结合——用大篆粗细不一的线条来写小篆字形。随后的赵之谦则在创新中沿用小篆的字形,但在用笔方面,未用常规小篆的笔笔中锋写法,而几乎每笔侧锋铺毫。

李广辉教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将现有的书法写出新的高度?从前人的做法中,我们可以获得启示——融合。将不同字体的笔法、线条、结构均进行融合,就是一种创新。书法的创新并非指凭空出现的新的字体,而是一种混搭式的结合,在先前出现过的字体上进行调整。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继承与发展同步进行,前人的基础加之后人的变形,书法的发展才能呈现出生机与活力。如若不讲究法度,毫无根据,随着自己的心性胡乱改动,则是那类我们称为“江湖书法家”的人。

紧接着,李广辉教授对隶书的特点做了简明概述,指出隶书亦能给人很大的创造空间。而同是隶书,《曹全碑》与《张迁碑》各有千秋,不同的书法体现不同的性情。在汉代隶书发展得如此好的条件下,留给后人的又一难题——如何改进?在这一点上,各大家取法各异,金农将《张迁碑》写得更方正、紧密,而邓石如的则更显斯文,徐三更则把赋予了静态字体更多活动因素,笔画较为灵动。这些都体现出书法的乐趣之一——在共性里寻找个性,流露出个人性情的异同。关于美的标准,并无唯一性。

李教授提出书法讲究对比、讲究艺术、讲究性情,也兼具阶段性。他提醒大家刚开始学习仍需遵循大家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原则,从平正到险绝再回归平正,感受书法的规则语灵动变化,灵活运用。

历史上最晚出现的楷书与今天的楷书仍有不同,唐以前的书法重视作对比,作者们往往想接近自然笔势,就像人有高矮胖瘦,字也不应当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样子。楷书鼻祖钟繇的书法即富有灵动感,讲求自然之美,艺术性特征明显,而后继的书法家如卫夫人也往往缺乏个性。在唐朝时过分讲究统一的前提下,书法家如欧阳询和颜真卿,其作品风格趋于相同,尽管存在差异,但字体的对比性不强,大体还是走向单一。这也可能受个人家庭背景的影响,从而影响个人性情,进而体现在书法上。

跌宕飞动,尽在笔尖

最后,李教授再次提到了书法作品“好看与否”的标准,书法评判走向两个极端,外行看好看,内行看门道。究其原因,李教授指出:美育普及力度仍然不够大,书法美学知识推广还不够。随着学习书法的深入,单一、规则的书法形态可能不再具有美感,而书法美学知识的学习的加强也将有利于书法鉴赏能力的培养和美育能力素养的提升。李教授鼓励大家尝试书法,但并不要局限于某一种字体的学习,因为长此以往可能产生审美疲劳。除了写的练习之外,看书也是一种提高审美书法的审美方式,大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取,如去美术馆参观、看字帖、网络学习等。

如今,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艺术追求更加强烈,因为书法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这种比喻,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感觉到。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心理,依然是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精神家园。

李广辉教授的分享结束后,邱春安老师与李广辉教授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对本次分享会的内容作了总结,并再次向李广辉教授表示了欢迎和感谢。

会后合影留念

 

李广辉教授简介:

李广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党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广州大学客座教授,全国80后书家艺委会委员,广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河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梅州日报书画院副院长,辉师书法教育院长,鹤山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墨池学院导师,国展训练营导师。广东省评论家协会提名“岭南霞光——国展精英二十家”,广州市书法家协会提名“青年书法十二家”。